榛蘑治疗癫痫是真的吗-榛蘑对人体有什么功效
榛蘑种植技术
榛蘑是白蘑科食用真菌。野生榛蘑是中国东北特有的山珍之一,那榛蘑如何种植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榛蘑种植技术,希望对您有用。
榛蘑种植技术
1.前言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腐木上、树桩上或树根部成丛生长,常引起树木的根腐病。榛蘑分布在吉林、通化、白山、延边等林区,是一种普遍采食的野生食用菌,。子实体含有D-苏醇(D-threitol),C4H10O4及维生素A,治腰腿痛、佝偻病、癫痫等。可预防视力减退,夜盲症、皮肤干燥、并增强对呼吸、消化道传染病的抵抗力。菌丝体发酵物制成的蜜环菌片对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引起的眩晕病人治疗效果较好。对改善肢麻、失眠、耳鸣、中风后遗症等也有作用。从蜜环菌中分离山葡聚糖和多肽聚糖,有抗癌作用,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达70%~80%。
榛蘑富含大量微量元素、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脂肪、人体所必须的八种氨基酸、糖类等,营养成份是一般蔬菜的十几倍(如100克的榛蘑含:蛋白质:7.8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54.0克粗纤维:7.0克灰分:5.1克铁:3.2毫克胡萝卜素:0.01毫克硫胺素:0.12毫克核黄素:7.09毫克氨基酸:15毫克/100毫克钙:21毫克磷:220毫克),被一些发达国家列为一类食品,具有祛风活络、强筋壮骨功效,经常食用可加强肌体免疫力,益智开心,益气不饥,延年轻身等作用。每年的7-8月是采集榛蘑的季节,入伏后采集的榛蘑质量尤佳,榛蘑可鲜食,也可采集后除掉泥土杂物,晒干后贮存。榛蘑味道鲜美,榛蘑炖小鸡是东北人招待贵宾不可缺少的传统菜肴。
2.生物学特性
2.1形态特征和习性
榛蘑又名蜜环菌、蜜色环蕈、蜜蘑、栎蘑、根索蕈、根腐蕈,口蘑科。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口蘑科、蜜环菌属,
子实体中等大小。齿盖直径4~14厘米,淡土**,蜂蜜色至淡黄褐色,老后棕褐色,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鳞片,有的近光滑,边缘具有明显的条棱。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带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后出现暗褐色斑痕。菌柄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5~13厘米,粗0.6~1.8厘米,颜色同菌盖,常有纵条纹和毛状小磷片,纤维质,内部松软变至空心,基部稍膨大。菌环乳白色,生柄上部,幼时呈双层。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或稍带**,光滑,椭圆形或近卵圆形,7~11.3微米?5~7.5微米。
榛蘑是温带至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食(药)用菌。生长在多种阔叶树根部或干基部,夏秋季采收,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
2.2、生活条件
榛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栽培榛蘑技术措施的依据。人为地创造适当条件满足榛蘑生长发育要求,是榛蘑优质高产的关键。
影响榛蘑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营养、温度、湿度、空气、光照、酸碱度等。现将榛蘑要求的主要生活条件分述如下:
2.2.1营养:榛蘑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是碳素。如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淀粉、糖等。这些物质主要存在于木材、稻草、麦秸、玉米秸、玉米蕊、棉籽壳、油菜荚等各种农副产品中。在实际栽培中以上述物质作培养料即可满足榛蘑生长发育对碳素的要求。
氮素也是榛蘑的重要营养源。榛蘑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时少不了氮素。在培养料中加入少量的麸皮、米糠、黄豆粉、花生饼粉或微量的尿素、硫酸铵等即可满足榛蘑对氮素的要求。在榛蘑对碳、氮源利用过程中,营养生长阶段对碳氮比要求20∶1为好,而在生殖发育阶段(c/n)以30?40∶1为宜。
榛蘑生长发育过程中还需要微量的矿物质元素,如磷(P)、镁(Mg)、硫(S)、钾(K)、铁(Fe)等和维生素。所以在配制培养基时加入1?1.5%的碳酸钙(CaCO3)以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同时有增加钙(CaCO3)或硫酸钙(CaSO4)以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同时有增加钙离子的作用。有时也可加入少量的过磷酸钙、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等无机盐。此外,榛蘑生长发育还需要微量的钴(Co)、锰(Mn)、锌(Zn)、钼(Mo)等。金属元素在培养料和水中都含有。所有培养料中一般也都含有维生素和其它钾、铁等金属元素,所以栽培时不必另外添加。
2.2.2温度:榛蘑是低温型菌类(通过人工筛选后有耐高温型品种),菌丝耐寒能力强,在零下20?30℃也不致亡,高于40℃则亡。生长范围在5?35℃之间,最适培养温度是24℃?2℃。子实体形成温度在5?20℃之间,在10?15℃下子实体发生快,生长迅速、菇体肥厚、产量最高。10℃以下生长缓慢,超过25℃时子实体不易发生(高温型品种例外)。孢子在5?32℃均可形成,以13?20℃为最适温度,而孢子萌发温度以24?28℃最适宜。
2.2.3湿度:榛蘑的生长发育所需要水分绝大部分来自培养料。榛蘑栽培时培养料含水量要求达60?70%。如果含水量太高则影响通气,菌丝难于生长。含水量太低则会影响子实体形成。
2.2.4空气:榛蘑是好气性菌类。菌丝生长阶段如透气不良,生长缓慢或停止,出菇阶段在缺氧条件下不能形成子实体或形成畸形菇,所以出菇阶段要注意通风换气。
2.2.5光照:榛蘑对光照强度和光质要求因不同生长发育期而不同。菌丝生长阶段完全不需要光线。在强光照射下,菌丝生长速度减慢40%左右。波长350?500毫微米的紫色光和青色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而绿色、**、橙色和红色对菌丝生长不影响。
子实体原基分化和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漫射光。此阶段对光谱的要求也恰恰与菌丝生长阶段相反,紫光、青光、蓝光对原分化有促进作用。在黑暗条件下榛蘑的菇柄细、菌盖小;而在很明亮的条件下,子实体原基不易形成。或形成之后菌柄又粗又短,菌盖不易展开,色泽很深。
2.2.6酸碱度:榛蘑喜欢偏酸性环境。PH5.5?6.5为最适宜。但榛蘑具有对偏碱环境的忍耐力,在生料栽培时,PH达8?9的培养料,榛蘑菌丝仍能生长,这一特性在实际栽培中有很大的意义。
3.菌种生产
3.1母种的生产
榛蘑是用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法获得菌丝体后扩大转式管制作母种。特殊情况也用菇木分离法。
培养基:榛蘑母种分离和菌种保存宜用普通培养基(PDA)。
菌种培养:分离后的榛蘑菌丝应放在最适宜的温度(25℃?2℃)培养并经过提纯、转管,一般培养7-10天菌丝可长满试管。如果没有出现杂菌,分离培养就算成功。但该菌株是否优良,生产价值如何,还需出菇栽培试验。
3.2原种的生产
母种菌丝数量太少,在实际生产中必须把一级种扩大繁殖成二级种(即原种)才能满足生产种的需要。榛蘑菌丝在木屑培养基上一般原种20?25天可以满瓶。在麦粒培养基上15?20天可以长满使用。好的原种菌丝密集、洁白、长势均匀、粗壮、呈棉毛状,有爬壁现象。
3.3栽培种的生产
原种扩大繁殖就成栽培种。栽培种也就是直接用于大生产的生产种,又称三级种。榛蘑栽培在培养料配方、制作、灭菌、接种和培养等方面与原种生产相同,其培养容器用玻璃瓶子,也有用塑料薄膜袋的。
菌丝生活力强弱与菌龄有密切关系,它直接影响到栽培的成败。菌丝生活力减弱,播种后不容易成活或菌丝生长缓慢,时间长了菌丝没布满培养料则易感染杂菌,往往造成栽培失败。所以,控制菌龄很重要,一般接种一个月之内,菌丝生活力最强。菌种长出原基时为成熟菌种,应尽快用;原基一旦变干枯或菌丝柱收缩,瓶底出现积液时,菌种已老化,不宜再使用,应淘汰。
4栽培技术
栽培者的愿望是能获得丰产。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掌握榛蘑的生物学特性,在栽培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其各个发育时期对各种生活条件的不同要求,而且要创造一个最有利于榛蘑与其它微生物竞争的生活环境。
4.1栽培季节的选择:榛蘑属低温型,根据榛蘑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安排适宜的生产季节,辅之以防暑保温措施和适当的栽培方式可获得栽培成功。
4.2栽培管理
榛蘑的栽培、管理工作是夺取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从培养料播种之后,一直到出现菇蕾、长成小菇到最后成熟采收,都要根据各个生育阶段对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的不同要求,并结合气候变化进行科学管理。下面按各生长阶段进行介绍:
4.2.1菌丝生长阶段 :在榛蘑栽培中,发菌阶段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栽培成败的关键。一般接种后2?3天,菌丝开始恢复。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3?27℃。
4.2.4子实体生育阶段:当菌丝长满全部培养料,正常温度下需一个月左右,榛蘑则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发育阶段。
榛蘑子实体生育阶段需要低温,尤其是原基分化更需要低温刺激和较大的温差。所以在生育阶段将温度控制在7?20℃范围之内,最适温度13?17℃。原基分化阶段尽可能扩大温差。
子实体发育阶段的水份管理尤为重要。菌丝生满培养料后要浇一次出菇水,以补充发菌阶段散失的水份,满足出菇对水份的需要。另外出菇水还起到降低料温、刺激出菇的作用。同时可向墙壁、过道、空中喷雾增加空气湿度,把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5%左右。
通过催蕾,菌板上开始出现许多小颗粒,即进入桑椹期,此阶段应停止向菌板喷水并揭去或架高薄膜,否则会影响菇蕾的形成和造成菇蕾不分化烂掉。这阶段应经常向空间喷雾提高空气湿度。在这阶段如菌板过于干燥,菇蕾容易枯萎;补水多了,菇蕾又容易浸水烂掉,温差刺激不够,不能大面积形成原基;揭膜过早,使表面菌丝过早干燥,降低生活力;通风不好,表面菌丝不能全面倒状、纽结,有污染和虫害也不能形成菇潮。所以这阶段的管理难度较大,又极其重要。
三天左右菇蕾分化长成珊瑚状,称珊瑚期,5-7天菇休分化成熟,在这阶段应加强通风、保湿和光照,注意及时采收:榛蘑适时采收既可保证质量也可保证产量。
榛蘑的适时采收既可保证质量,也可保住产量。当菌盖展开,菇体色浅,盖缘变薄,即将散放孢子之前采收为宜。对榛蘑的采收,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一次性形成菇潮的菌板,就应在子实体成熟时一次性全部采收。此时的大菇体与小菇体的成熟度是一样的,如认为小菇体还能长而不采摘,反而会使小菇体枯萎。参差不齐形成菇蕾的菌板,则应间大留小的办法进行采收,一潮菇可分2?3次采净。采收时要整丛收,轻拿轻放,防止损伤菇体,不要把基质带起。一潮菇采完后,应清理床面,将菇、残根清除干净。
榛蘑的功效作用榛蘑是传统中医药材,具有祛风活络,强筋壮骨的功能。常用于治 羊痫风,腰腿疼痛,佝倭病等;经常 食用可预防视力减退, 夜盲症,皮肤干燥;并增强对呼吸、 消化道传染病的抵抗力。
经常食用野生榛蘑,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并可抵抗某些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疾病,榛蘑的功效还不限于此,它对预防视力减退、夜盲也很有效果,如果你是经常坐在电脑前工作的人,建议你多吃点榛蘑,对眼睛视力保护很有帮助。
榛蘑可用来栽培名贵药材──天麻,即在人工栽培天麻中利用其共生关系,提高天麻的产量和质量,具有与天麻相同的祛风活络、强筋壮骨、镇静等功效,其多糖具有抗辐射、促进造血机能、调节免疫机能、抑制肿瘤生长等药理和保健作用。
东北有句俗话说:?姑爷领进门,小鸡吓掉魂?。就是说新姑爷第一次到丈母娘家,丈母娘是一定要用小鸡炖榛蘑来招待的,可见这道菜的隆重。
野生榛蘑的营养价值
榛蘑的功效与作用
榛蘑为真菌植物门真菌蜜环菌的子实体。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被人们所认知但仍然无法人工培育的野生菌类(目前已有培育方法),堪称名副其实的“山珍”,被人们称为“东北第四宝”。榛蘑滑嫩爽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一些发达国家列为一类食品。
中文名
榛蘑
亚纲
同担子菌亚纲
目
伞菌目(Agaricales)
科
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
分布区域
东三省、内蒙、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四川
基本内容
别名:蜜环菌、蜜色环蕈、蜜蘑、栎蘑、根索蕈、根腐蕈、该按姆波甚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适宜用眼过度、眼炎、夜盲症、皮肤干燥、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粘膜失去分泌能力、羊痫风、腰腿疼痛、佝倭病、免疫低下、癌症、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病的患者食用。
基本介绍:榛蘑为真菌植物门真菌蜜环菌的子实体。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被人们所认知但仍然无法人工培育的野生菌类(目前已有培育方法),堪称名副其实的“山珍”,被人们称为“东北第四宝”。榛蘑滑嫩爽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一些发达国家列为一类食品。榛蘑呈伞形,淡土**,老后棕褐色。榛蘑7~8月生长在针阔叶树的干基部、代根、倒木及埋在土中的枝条上。一般多生在浅山区的榛柴岗上,故而得名“榛蘑”。榛蘑的生长期为每年初秋8~9月,雨后第二天最宜采摘。榛蘑味道鲜美,榛蘑炖小鸡是东北人招待贵客的不可缺少的传统佳肴。榛蘑呈伞形、淡土**,老后棕褐色。盖顶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老熟后近光滑,盖的边缘有放射状排列的条纹。撕开菌盖可见蘑肉白色 。菌柄细长,圆柱形,基部稍粗,柄多弯,高5~13厘米,有纵条纹,内部松软至空心。
功效与作用:甘,温。祛风活络,强筋壮骨。用于腰腿疼痛,佝偻病,癫痫。常食可以预防视力失常,对眼炎、夜盲、皮肤干燥、粘膜失去分泌能力、羊痫风、腰腿疼痛、佝倭病和某些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的疾病有一定疗。
营养价值:榛蘑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经常食用可加强肌体免疫力、益智开心、益气不饥、延年轻身等作用。榛蘑本身富含油脂,使所含的脂溶性维生素更易为人体所吸收,对体弱、病后虚羸、易饥饿的人都有很好的补养作用。榛蘑的维生素E含量高达36%,能有效地延缓衰老,防治血管硬化,润泽肌肤的功效。榛蘑里包含着抗癌化学成分紫杉酚,可以治疗卵巢癌和乳腺癌以及其他一些癌症,可延长病人的生命期。
什么是榛子榛子介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蘑菇。这些蘑菇属于一类食用菌,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利用好这些菌类来补充我们日常摄入的微量元素,尤其是体质较弱的人,更适合吃蘑菇。榛子是一种菌类蘑菇,尤其是野生的,更加珍贵美味,可以补充体内微量元素。
榛子味道鲜美,所以很多人选择榛子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补充身体日常生活中免疫力不足,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强身健体。野生榛蘑是东北美味佳肴之一。
榛子是口蘑科的一种食用菌。野生榛蘑是东北特有的美味佳肴之一,也是少数能不要人工培养。
榛子味道鲜美,榛子炖鸡是东北人招待贵宾不可或缺的传统美味。榛子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经常食用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提高智力,使人愉快,补气,消除饥饿,延年益寿。
榛子呈伞状,浅土**,老了呈褐色。盖子顶部中间有扁平或垂直的鳞片,老化后近乎光滑,盖子边缘有放射状排列的条纹。撕开蘑菇盖,看到蘑菇肉是白色的。柄细长,圆柱形,基部稍厚,弯曲,高5~13厘米,有纵向条纹,内部软至中空。
榛子的生长期是每年初秋的8-9月,最好在雨后的第二天采摘。
榛子生长在针叶阔叶树的干基、根置换、倒下的木头和埋在土里的树枝上。它们大多出生在浅山区的榛子山上,因此得名榛蘑榛蘑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药用。
性向:甜暖。
主治:祛风活络,强筋壮骨。用于腰痛、腿痛、佝偻病和癫痫。
榛子的引入的作用和相关功效通过本文可以大致了解,对身体的帮助非常明显。我们可以借助这种菌类食物来弥补一些身体上的不足。尤其是在家煲汤或者做好吃的,可以适当加一些榛子。
榛子,迷人的岳,榛子。
蜜环菌有哪些特征?
(岳德超、冉砚珠)
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Vahl ex Fr.)Ouél.〕别名蜜环蕈、榛蘑。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伞菌目、口蘑科,蜜环菌属。子实体为一年生,是食、药兼用真菌,亦是为害森林的根腐病病原菌。全世界均有分布。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四川、安徽、浙江、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内蒙古、西藏及台湾等省区。子实体、菌索和菌丝体均可入药。性温、味甘。子实体含有甘露醇、卵磷脂、麦角甾醇、维生素A(含量高)、B1、B2、C、PP及多种氨基酸,其中以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亮氨酸含量最高(其菌索、发酵菌丝体及天麻亦是上述各种氨基酸含量最高,见表21—9。具有祛风活络,强筋壮骨等功能。用于治疗腰腿痛、癫痫等疾病。并可预防视力减退、夜盲症、皮肤干燥等。目前,贵州省科学院植物园及山东省栖霞县人工栽培已获成功。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鉴于蜜环菌与天麻的特殊关系,1976年发酵生产蜜环菌代替天麻应用于临床也已获得成功,并通过成果鉴定。现全国已有几家药厂生产。蜜环菌发酵物在所用剂量下具有与天麻相同的生物活性,如对中枢神经有镇静及抗惊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及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临床观察结果证明,对不同病因(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阴虚阳亢型病人)引起的眩晕症状的疗效与天麻相似,对神经衰弱、失眠、耳鸣、肢麻及癫痫、脑动脉硬化等疾病也有一定疗效。从其发酵物中提取分离得到甘露醇、蜜环菌甲素、蜜环菌乙素、尿嘧啶、尿苷、赤鲜醇、阿糖醇及与天麻成分相同的腺嘌呤、腺苷、蔗糖、羟甲基糠醛、十八酸甲脂等。
表21—9 蜜环菌与天麻氨基酸含量测定
* 分析结果:均以谷氨酸最高,其次为天冬氨酸和亮氨酸,蛋氨酸含量最低。
分析仪器:835-5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
一、形态特征
(一)子实体
夏秋季多丛生于老树桩或树的基部,也能寄生于活树上。菌体高约10—15cm,菌盖肉质,半球形后变平展,有时稍呈脐状,直径5—12cm,蜜**或浅土**,中央部稍暗,表面多布以小鳞片或丛卷毛状鳞片或完全平滑,边缘多波浪形,具有放射状条纹,菌柄长10—15cm,粗6—18mm,圆柱形稍弯曲,有时基部稍膨大(瓶栽基部不发达),纤维质,内部松软,后期中空,浅褐色,菌环白色生柄上部或不明显,松软,菌柄基部与根状菌索相连,菌褶贴生至延生,近白色,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8—9.5×5.5—6.5μm。
(二)菌丝体
以菌丝、菌球、分叉菌体及菌索等形式存在。
1.菌丝
显微镜观察,菌丝无色透明,具横隔膜的丝状体,不形成锁状联合。纯培养中,初为白色绒毯状,以后逐渐为锈**、棕红色,老化时呈黑褐色,此时菌体质脆而薄,表面有皱纹,有时菌体上长出驼色卷曲绒毛状菌丝丛。菌丝自长出至老化前在暗处可见到荧光,白色菌丝荧光最强。菌丝常侵入树根或老树干的组织,导致树木腐朽。
2.菌球及分叉菌体
摇瓶培养中,菌丝体的形态多呈刺球状或不规则的分叉菌体,菌球体大小约3—7mm,中微空,浅褐色。菌球及分叉菌体在暗处均具有荧光,4—5天亮度最强,7天以后逐渐减弱。
3.菌索
是组织化菌丝,由无数白色或白**平行细长的菌丝扭结形成的根状结构。外面包有一层鞘,幼嫩时为白色,以后逐渐变为棕红色,尖端生长点白色或白**,老化时变为黑褐色,最长可达数米,分叉。在纯培养中,伸向基质中的菌索不变色或变色慢,基质外面的菌索则变色快,幼嫩时白色质脆,在暗处可见荧光,老化后则较坚韧,呈黑褐色,显微镜观察,菌索表面着生短的菌丝,具横隔膜,有时在菌丝周围可见到无色棒状结晶体(图21—15)。
图21—15 蜜环菌形态图
1.子实体 2.子实体纵切面 3.孢子
二、生物学特性
蜜环菌常见于夏秋季,多成丛腐生于老树桩及树基部,或寄生在活树上。它能侵害200多种树木,常见者为松、云杉、冷杉、落叶松及其它阔叶树,在凤仙花、芍药、美国人参、食用大黄、甘蔗、草莓以及马铃薯等草本植物上亦发现有蜜环菌的寄生或腐生。
(一)温度
据Roitsma(1932)报道,蜜环菌的菌丝体在某种培养基中,保持散光状态,在18—22℃条件下,经过3—4个月可形成子实体。李良生等(1987)报道,在我国一般12—20℃条件下均能形成子实体,而最适温度为15—18℃。
菌丝体在5—30℃之间均可生长,但以24—27℃最为适宜。在15—28℃条件下均能形成菌索,而以25℃为宜。蜜环菌菌丝体在10—30℃之间均可发光,以24—28℃发光最强。超过37℃则失去发光能力。
(二)空气
蜜环菌是好气性真菌,通气良好才能很好生长。深层发酵培养过程中,亦需通气搅拌给以适当的空气。
(三)湿度
蜜环菌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很高的空气湿度,基质中含水量50—60%,空气相对湿度80%时菌丝体生长最好。形成子实体需要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之间。
(四)酸碱度
蜜环菌在pH4—7均能生长,但以pH6左右为宜。
(五)光照
光照抑制蜜环菌的生长。菌丝及菌索生长时不需要光照,形成子实体需要散射光。李良生等报道,在人工培育过程中无需直射光,一般100—500lx均能良好地生长并形成子实体。
(六)营养
蜜环菌是兼性寄生真菌,既可在倒木或树桩上营腐生生活,又可寄生在活树上。培育子实体可因地制宜采用棉籽壳、玉米芯、锯木屑、麦麸、米糠等。液体培养菌丝体,碳源以葡萄糖为好,氮源以蚕蛹粉、蛋白胨为好。
三、栽培技术
蜜环菌子实体的栽培技术方面的文献报道极少。目前,只有山东李良生等(1988)报道人工栽培蜜环菌已获得成功,但尚未推广。而以发酵方法生产蜜环菌菌丝体已于70年代就获得成功,并应用于临床,已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菌砖栽培蜜环菌子实体
1.培养基的制备
新鲜棉籽壳曝晒2—3天,取棉籽壳100kg,加入玉米粉渣20kg,石膏1kg,磷肥1kg,多菌灵0.15kg,含水量掌握在拌匀后以手紧握,指间有水滴出1—2滴为宜。pH值6.5。
2.播种前准备
活动模具58×45×12cm,塑料布100cm2。栽培室内外用pH值12以上生石灰水刷洗干净,一切用具与塑料布均需在0.1%的高锰酸钾液中浸泡3—5分钟。
3.播种
将塑料衬放在活动模具内,把拌好的棉籽壳堆放在塑料布上,约6cm高,撒上一层菌种,再添一层料,撒一层菌种,共撒3层料3层菌种,在培养料的四角及中央埋上大块菌种,表面撒一层碎菌种,适当压实,整平,盖上报纸,用塑料布包好,再用小木板压紧,即成菌砖。
4.菌丝生长期的管理
在22—28℃菌丝均能生长,但以25℃为宜,故此阶段温度应控制在24—26℃之间。播种后24小时萌动,48小时似吃料块,7天后洁白的菌丝可布满料面,这时应每天早晚揭膜通风。25天可发透,即转入分化期。
5.子实体生长期管理
试验中发现蜜环菌在2—20℃条件下均能产生子实体,但以15—18℃生长最快。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之间,严禁直射光照,在100—500lx光照下均生长良好。3—5天即可采收。
收完一批子实体后,将菌砖晾2—3天,表干内湿,含水量在50%左右,再喷营养液,直至菌砖的含水量达到70%左右,盖好塑料布,3—5天可形成菌蕾,共可收5批。
营养液的配制:葡萄糖250g,酵母片300片,维生素B1100片,以适量水溶化,再加水至50kg,水温25—30℃。
按上述制作方法,15块菌砖共收获蜜环菌子实体37.25kg。
蜜环菌子实体春秋两季均可生产。从种到收完5批仅需45—50天。
6.采收加工
当菌盖长至八成开时,即应采收。先于阳光下翻晒,待子实体稍干后,再于60—65℃下烘烤,并勤翻动,直至菌柄和菌盖都已烤干,即可装入塑料袋中,再放入纸箱(或木箱)中,保存于阴凉干燥处。
另外亦有采用栽培过天麻2—4年的废菌材培养子实体的方法。
(二)发酵生产蜜环菌菌丝体
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已成功地应用发酵方法生产蜜环菌制剂。发酵生产蜜环菌方法可分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
1.液体发酵
(1)液体发酵生产工艺流程
(2)培养基的制备
①斜面培养基:可采用PDA培养基。②种子培养基s麦麸50g煮汁,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1.5g,硫酸镁0.75g,维生素B110mg(或不加)溶化后加自来水至1000ml,pH自然(6—6.2)。500ml三角瓶,每瓶加入蚕蛹粉0.5g,上述培养基100ml为一级种子培养基或5000ml三角瓶装1000ml培养基,蚕蛹粉5g为二级种子培养基。③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蔗糖2%,豆饼粉1%,蚕蛹粉1%,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75%,自来水,pH自然。上述各种培养基均在121℃下蒸汽灭菌30分钟。
(3)培养①斜面培养:新转管斜面在25—26℃下培养15—20天即可长好备用。这时菌丝呈棕红色,边缘呈白色,在暗处显荧光,表面有皱纹,有时长出稍卷曲驼色气生菌丝丛,背面能见到长入培养基中的白**根状菌索,长出培养基外的根状菌索老化后呈黑褐色。②种子培养:一级种子培养,以一支斜面菌种接一瓶种子培养基,在25—26℃下振荡培养5—6天。二级种子培养,以一级种子一瓶接入二级种子培养基中,振荡培养3—4天。三级种子是在种子罐内进行的扩大种子培养。一般40l罐,投料25—30l,以121℃灭菌半小时,冷却后以5—10%接种量,26—28℃搅拌通气培养,搅拌速度为150—180转/min,通气量1∶0.3—1∶0.5(V/V/min),培养96—120小时即可生长好备用。③发酵培养:是在发酵罐中进行通气搅拌培养。接种量10%,发酵条件同种子罐种子培养条件。培养7—9天,发酵液变为棕紫褐色,菌丝较密,即可出罐。④采收:发酵完毕,采用离心机或板框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膏状,与菌这体混合,于65—75℃下烤干,粉碎,质检,压片。
(4)菌种保藏
蜜环菌可以采用低温保藏法,于4—5℃下可保藏8个月到1年。但用时需重新转管。
2.固体发酵培养
其斜面培养、种子培养等方法和条件同液体发酵。
(1)固体发酵培养基的制备
于500ml克氏瓶(或罐头瓶)中装入玉米粉20g,麦麸20g,自来水90ml,充分摇匀,于1kg/cm2下灭菌30分钟后趁热摊平,备用。
(2)固体发酵培养
以二级种子接种固体培养基,每瓶接种量为10—20ml,视表面积大小而定,摇匀后置于25—27℃下培养3天左右,蜜环菌即开始生长,8—10天菌丝体可长满培养基的表面,15—20天菌丝体即可伸入整个培养基,并形成菌索,在暗处可见到荧光,颜色由白逐渐变为**、锈**、棕褐色,到25—30天之间呈褐黑色,此时已老熟,即可采收。
(3)采收
成熟后从瓶内取出晾干再烤。干燥温度及其它程序同液体发酵生产方法。
目前,全国共有10个药厂进行液体发酵生产,其规模最小的发酵罐为3t,最大的为20t,两个药厂进行固体发酵生产。除片剂外,亦生产冲剂和口服液。除满足国内需要外,尚有部分出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