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解毒消肿类 归来—太冲

国医大师治疗癫痫-国医大师看病

单穴功用

归来,又名溪谷、溪穴。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为足阳明胃经腧穴。穴居天枢穴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既可纳气归元(归根),又可治气分病(男子囊缩,女子阴挺),而使其复原,故名归来。本穴具有疏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暖宫散寒、升阳举陷之功。用于治疗腹痛、疝气、睾丸肿痛、经闭、阴挺、带下、阴冷肿痛。

太冲,又名大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既是本经"原"穴,又是输土穴。太,大也;冲,通道也。比喻本穴为肝经通道所在,也是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本穴具有舒肝理气、活血通络、清降肝阳、镇肝息风、清利下焦湿热之功。用于治疗胸胁支满、疼痛、呕逆食少、眩晕头痛、头重脚轻、烦躁失眠、惊风抽搐、癫痫、目赤肿痛、崩漏、疝气、遗溺、小便不通、内踝前缘痛。

伍用功能

归来位于下焦,有调理气机、纳气归元、行气止痛、温经散寒、升阳举陷之功;

太冲处于足拇趾本节后,能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平肝潜阳、镇肝息风、清利湿热。

归来以升清为主;太冲以清降为要。归来突出一个"补"字;太冲侧重一个"泻"字。二穴伍用,一升一降,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升阳举陷,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益彰。

主治

1.睾丸肿痛。

2.阴挺(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

3.小肠气痛,疝气诸症。

操作法

归来:仰卧,先取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的曲骨穴,于其旁开2寸,再向上1寸处是穴。直刺0.5 1寸,向前阴方向斜刺1 2寸。

太冲: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跖骨之间,跖骨底接合部前方凹陷处,当 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直刺0.5 1寸。

经验

归来—太冲伍用,为吕老之经验,善治前阴之病证。归来多取向前阴方向斜刺,针感若向前放散,甚至有收缩感者,其效更著。吕老曾治一中年妇女,罹患阴挺(子宫脱垂)1年余,自觉气短乏力,小腹坠胀,站立尤甚,卧之减轻,腰膝酸软,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脉症合参,证属肾气不足,中气下陷。治宜补气升提,培补肝肾。处方:归来、太冲、太溪,针刺用补法,留针20分钟。治疗经过:先针刺归来,向前阴方向沿皮斜刺,当前位有收缩、升提感时,立刻滞针守气,在得气的基础上,施以补法,太溪、太冲均直刺0.3 0.5寸,针刺用补法。前后治疗10次,二度子宫脱垂,竟能痊愈,随访1年,亦未见复发。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平肝熄风通络止痛类 水沟—太冲

单穴功用

水沟,又名人中、鼻人中、鬼宫、鬼市、鬼客厅。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为督脉经腧穴。以穴在口鼻之间,即天之下、地之上,人在其中而得名人中。鼻通于天气(自然界之大气,富有营养之气),口通于地气(五谷杂粮之气,即饮食入口,吸取精华,排出糟粕,还原于地,以促使水谷之生长,再供应人体之需要的循环观)。 养生 学家闭口藏舌,舌舐上腭,运送口中津液下行,滋润喉咙,通渗脏腑,人中又当口水吞咽向上翻转之路,故名水沟。本穴具有祛风清热、调和阴阳、醒脑开窍、回阳救逆、镇静安神、活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晕厥、昏迷、癫证、狂证、痫证、子痫、脏躁(癔症)、急惊风、中风口噤、不省人事、口眼喎斜、产后血晕、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心腹胀满、绞痛、气冲心胸、消渴、水肿、黄疸、寒热头痛、崩漏、丹毒。

太冲,又名大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既是本经"原"穴,又是输土穴。太,大也;冲,通道也。比喻本穴为肝经通道所在,也是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本穴具有舒肝理气、活血通络、清降肝阳、镇肝息风、清利下焦湿热之功。用于治疗胸胁支满、疼痛、呕逆食少、眩晕头痛、头重脚轻、烦躁失眠、惊风抽搐、癫痫、目赤肿痛、崩漏、疝气、遗溺、小便不通、内踝前缘痛。

伍用功能

水沟为督脉腧穴,乃手、足阳明、督脉三经之会穴。人居天地之中,天气通于鼻,地气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气而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而口受之,水沟位于口鼻之间,故又名人中。有通阳宣窍,清热降逆、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开关解噤之功;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属阴、主血,有清泻肝胆、肃降气逆、行气活血、通经止痛之效。

水沟开窍于上,太冲平逆于下,二穴参合,醒神开窍,平肝降逆,息风止惊之效益彰。

主治

1.外感时邪、高热神昏、惊厥抽搐、二便秘结等症。

2.癫狂、痫证。

3.肝郁不舒、心神不安、烦躁善怒、失眠等症。

操作法

水沟:从下向上斜刺0.3 0.5寸,针刺用泻法,亦可用雀啄术。

太冲:直刺0.5 1寸,针刺用泻法。

经验

水沟—太冲伍用,为王乐亭先生之经验,用于治疗肝风上扰、肝热惊风,以及热病神昏、惊厥、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欲动肝风等;还能治疗肝郁不舒、心神不安、烦躁善怒、失眠少寐等症。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平肝熄风通络止痛类 太溪—太冲

单穴功用

太溪,又名吕细。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土穴、原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太溪,太者大也,溪者川也。肾水出于涌泉,通过然谷,聚流而成太溪,并由此处转注入海,故名太溪。本穴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命火、理胞宫,补肝肾、强腰膝之功。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根酸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消渴、月经不调、失眠、遗精、阳痿、胸闷心痛、手足厥冷、小便频数、腰脊疼痛、下肢无力。

太冲,又名大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既是本经"原"穴,又是输土穴。太,大也;冲,通道也。比喻本穴为肝经通道所在,也是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本穴具有舒肝理气、活血通络、清降肝阳、镇肝息风、清利下焦湿热之功。用于治疗胸胁支满、疼痛、呕逆食少、眩晕头痛、头重脚轻、烦躁失眠、惊风抽搐、癫痫、目赤肿痛、崩漏、疝气、遗溺、小便不通、内踝前缘痛。

伍用功能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肾为水脏,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太溪为肾经"原"穴,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强腰膝之功。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肝为风木之脏,肝藏血,有贮藏、调节血液的功能,故肝有血海之称。太冲为肝经"原"穴,有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平肝息风,清热利湿之效。

太溪突出一个"补"字;太冲侧重一个"泻"字。二穴伍用,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滋肾平肝,移盈补亏,清上安下,潜降血压之功益彰。

主治

1.高血压病、头痛、眩晕,证属阴虚火旺、肝阳上扰者。

2.失眠、多梦、寐而不实,证属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者。

3.月经不调、子宫出血,证属阴虚火旺、阳络受损、血热妄行者。

4.奔豚气,多由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致。症见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作时痛苦难忍,或有胃脘痛,或有腹痛等。

操作法

太溪:正坐或仰卧,于内踝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与内踝尖平齐处取穴。直刺0.3 0.5寸。

太冲: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直刺0.5 1寸。

经验

太溪—太冲伍用,取其"肝肾同源"之意。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两者可以相互滋养化生,肝、肾内寄相火,相火源于命门,肝肾阴虚,以致相火妄动,拟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为之正治。

吕老1965年初夏,曾遇一中年妇女,自诉:近5年来,经常头昏,头晕,耳鸣,腰酸,下肢无力,夜卧多梦,时而惊醒。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血压:22.7/16千帕。脉症合参,证属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肝阳上扰。治宜滋阴降火,清上安下。处方:补太溪、泻太冲。治疗经过: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依法连针3次,诸症减去一半,又针5次,诸恙悉除,血压:18.7/13.3千帕。

蜈蚣:息风止痉要药

蜈蚣为大蜈蚣科昆虫小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性味辛、温,有毒,归肝经,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蜈蚣临床应用范围颇广,疗效确切,惜深知其用者鲜,故搜采诸家之说,结合笔者临床经验,集于此供大家参考学习。

搜风解痉

息风止痉是蜈蚣最主要的功效。因其性善走窜,内通脏腑,外达肢节,玄府经脉,无处不到,故为息风止痉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现代研究发现,本品水煎液具有中枢抑制及抗惊厥作用,可能是其息风止痉功效的现代药理依据之一。

急慢惊风 小儿肝强而脾弱,凡外感时邪,化热入内,或暴受惊恐,常可引动肝风,突发急惊风,症见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两目天吊,神志不清;或脾虚肝旺,或脾肾阳衰,土虚木摇,虚风内动,则发慢惊风,症见手足蠕动,神倦瘛疭,四肢不温。由于本品具息风止痉之效,故对于急慢惊风均可配伍其他药物治之。急惊者,多与羚羊角、钩藤、水牛角、牛黄、蝉蜕、僵蚕同用;慢惊者,多与人参、天麻、白芍、炙甘草相伍。如《证治准绳》睡安散,以蜈蚣配伍全蝎、朱砂、乳香、血竭等,治急慢惊风,症见头痛项强、神昏惊厥、手足抽搐、不得安睡者。

癫痫 本病发作时神志不清,手足抽搐,口吐涎沫,属于肝风内动,本品平息肝风,定痫止抽,所以对此病有效。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中医治疗各类癫痫均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单纯采用中药治疗还可以长时间控制发作,甚至也有停药后数年不发作者。治疗癫痫,蜈蚣是必用药之一,其与全蝎配伍,效果更佳。笔者临床经验,在蜈蚣、全蝎、蝉蜕、僵蚕、天麻、胆南星、磁石、青礞石、粗瓷片、生龙骨、生牡蛎、郁金、白矾等药中,选择五六味配伍,再略加针对病机的药物,治疗本病效果满意。

面肌痉挛 笔者常以白芍、炙甘草、全蝎、蜈蚣、蝉蜕、僵蚕为主药,有热者加双花、连翘;寒重者加麻黄、附子、细辛;血瘀者加川芎、土元;肝旺者加钩藤、桑寄生、菊花。曾治一35岁女士,因工作紧张又受寒邪,导致面肌呈慢节奏但极重之痉挛,一分钟约10次,痉挛时面目狰狞,不可控制,发作3天,深以为苦。笔者以芍药甘草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加全蝎、蜈蚣、金银花,重剂治之,服药4小时即见效,2剂后痉挛即止,服完3剂,诸症皆除。

通痹止痛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本品通络止痛,可用于风湿顽痹,偏正头风,以及中风中经络症见口眼歪斜者。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镇痛等作用。

头痛 肝阳化风、瘀血阻络所致的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为当今中青年脑力劳动者的常见病。本病缠绵难愈,遇压力过大、睡眠不佳、情绪激动或经期则易发,疼时影响工作,痛苦难耐。由于蜈蚣走窜之力速,善于搜剔血络,又可息风止痉,故适用于血瘀、肝阳化风所致头痛者。治疗此类头痛,笔者常用蜈蚣与全蝎配伍,在天麻、钩藤、僵蚕、川芎、白芷、白芍、炙甘草、细辛、菊花等药中,根据辨证选择其中五六味配伍。如血瘀为重,以川芎、白芷为主;如肝阳上亢为重,以钩藤、白芍、甘草、菊花为主;如痰浊阻络为重,以僵蚕、细辛为主。笔者临床治疗此病颇多,经以上加减,鲜有不效者。

痹病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此病邪气久羁,注于经络,流于关节,气血痹阻不通,症见肢体麻木疼痛,重着不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变形,影响活动。蜈蚣性善走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故为本病之有效药物,常与散风除湿通痹药物配伍而获效。现代临床用本品治疗痹病的报道不胜枚举。如飞马丹,以本品与马钱子配伍研末为丸,治关节痹痛,有很好的止痛之效;以本品配伍独活、桂枝、黄芩等清热祛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可除湿止痛;以加减乌头汤(本品配伍乌头、桂枝、川芎等)治疗坐骨神经痛有效;天麻蜈蚣汤(以本品配伍天麻、川芎、威灵仙、秦艽、制首乌、独活),治疗风寒湿热导致的颈椎骨质增生性疼痛有效。笔者在临床上对于风寒湿邪侵入经络,症见疼痛较重、四肢屈伸不利者,用本品与制草乌、制川乌、穿山龙、细辛、麻黄、熟地、徐长卿、乳香、没药等配伍,收效满意。使用马钱子、乌头等药物时需严格控制用量,合理利用炮制法减毒增效。

中风后遗症 本品对于中风中脏腑或中经络所致后遗症,均可配伍应用。治中风左瘫右痪,口眼歪斜,语言謇涩,筋脉拘挛,遍身麻木,可以本品配伍全蝎、僵蚕、乳香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乳香应痛丸。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有记载逐风汤,以蜈蚣配伍黄芪、当归、羌活、独活、全蝎等治疗中风抽掣。现代用本品治疗中风后遗症有很多案例,如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加本品与土鳖虫,治疗脑出血症见神昏、失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者有良效。

起痿兴阳

阳痿与肝郁肾虚有关,乃肝所主之宗筋。现代医学认为,本病除与心理因素有关外,与海绵体的充血不足也有直接关系。从中医角度论,蜈蚣疏达肝脉,通达肝之筋络,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来看,本品可以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有利于提升海绵体充血,故近年来多用蜈蚣治疗阳痿,取得很好疗效。如有研究报道称,以当归、白芍、炙甘草配伍本品,用量较大,药专力宏,治疗阳痿有效。亦有研究报道称,以助阳散(海马、蛤蚧、蜈蚣、细辛)治疗阳痿患者65例,总有效率96.92%。笔者在辨证方中加入本品,每天2~3条打粉冲服,效果可靠。

定痉止咳

中医之风咳,多见于百日咳、咳嗽变异性哮喘,其症为平时咳少,但咽中痒甚,咳发则数十声连续而不止,咳痰少而黏稠,呈透明胶状,夜间为重,一般止咳药服之效不佳。由于其呈痉挛性咳嗽,加之咽中痒,有中医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且符合无风不作痒之说,故当以息风止痉药治之。蜈蚣性善息风止痉,故对此症有效。如有报道称以蜈蚣、甘草等分为末,每日3次,每次1.5~2克,连服5~7天为一疗程,治疗500例百日咳患儿,有效率90%。笔者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药用旋复花、麻黄、白芍、甘草、荆芥、蝉蜕、僵蚕、桔梗、细辛、蜈蚣、全蝎,效果满意。多在1~2天见效,7~10天痊愈。

解毒疗疮

蜈蚣虽有小毒,但善于以毒攻毒,治疗疮疡、肿毒、瘰疬、痰核等有效。

治疗疮疡 热毒凝聚之疮疖痈肿,用蜈蚣攻毒拔毒,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者,如《疡医大全》之小蟾酥丸(蟾酥、雄黄、蜈蚣),内服可以治疗多种疮疡疔疖初起,红肿热痛,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者。其外用者,如《药蔹启秘》之八将丹,以本品配伍牛黄、冰片、麝香等为末,掺膏药贴患处,治痈疽大毒,未溃者可消,已溃者拔毒。

瘰疬痰核 即结核性淋巴结炎等病,当今比较少见,但古书中以本品治疗此症者不乏记载。既可外用,也可内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对于结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臁疮 即小腿前侧的慢性溃疡。《外科正宗》以本品配伍独活、白芷、甘草,入桐油煎开,外搽患处,有拔毒去腐生肌之功。有研究报道称,用蜈蚣配轻粉、冰片、血竭,等研细末,外敷疮面,治疗下肢慢性溃疡、压疮等,效果满意。

毒蛇咬伤 以本品焙黄研细末,开水冲服可以毒攻毒,治毒蛇咬伤。亦可以本品配伍白芷、雄黄、樟脑研细,油调搽患处。不过如果遇到毒蛇咬伤,此只能作为权宜之法,应尽快去医院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此外,本品治慢性骨髓炎也有效验。

抗癌消症

近年来,以蜈蚣配伍其他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报道日渐增多。例如国医大师张志远将其与全蝎、黄药子、半枝莲、石见穿、干蟾衣、山慈菇、白屈菜、菝葜、木鳖子、白花蛇舌草等分别配伍,治疗肿瘤。笔者也常用本品与全蝎、干蟾衣、雄黄、麝香、人工牛黄、白花蛇舌草、守宫按一定比例配伍,装胶囊内服,配合辨证汤剂治疗多种癌症,可以起到带病延年的效果,少数患者可以达到肿瘤消失或缩小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据张锡纯记载,本品对于噎膈,即食管癌效佳,可以在临床上观察使用。

外用诸法

蜈蚣内服、外用均可,外用有时可以收到内服不能取得的疗效,故对本品的外用之法不能忽视。现择其临床常用者介绍如下。

乳头风(乳头皲裂) 以乳风散(蜈蚣、制乳香、煨乌梅、制马勃、三七为末研细),敷患处有效。

银屑病 以蜈蚣、乌梢蛇、乌梅、黄柏入砂锅,菜油浸泡2小时后,以文火煎至发黄微黑,滤过,每天于皮损处涂1~2次,涂药后摩擦5~10分钟。

口疮 以整条蜈蚣大者一条,烘干至焦黄带香,研碎后加入10毫升香油中,装瓶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蜈蚣油涂口疮处,疗效佳。

带状疱疹 蜈蚣、全蝎等分为末,香油调成糊状,每日3~4次涂于患处,内服0.5克。

鸡眼 治疗时以温水泡脚,去除鸡眼表层的角质层,使鸡眼露出,撒上蜈蚣粉少许,再抹上凡士林油,外用胶布盖贴,7天后撕去胶布,用热水浸足泡洗,一般即可脱落,如不脱落则再用上法治疗一次。

蜈蚣与全蝎常配伍应用,二者均属节肢动物,功效基本一致,且均属味辛、有毒之药,俱归肝经,皆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三大功效。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全蝎性平,毒力较弱,息风止痉作用稍弱,解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温燥,善走窜通达,息风止痉作用较强,毒力亦较大,攻毒疗疮,通痹止痛之力亦优。从息风止痉作用来看,全蝎偏于频频抽搐,手足震颤者;蜈蚣对于角弓反张,强直性痉挛者效果较好。而且,内科一般多用全蝎,外科则用蜈蚣。

需要注意的是,蜈蚣含有类似于蜂毒的毒性成分,即组织胺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可引起溶血效应及过敏反应。大剂量可致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个别患者可出现肝肾损害或神经系统中毒反应。应用蜈蚣时,即便是在常用量的范围,有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头昏、头胀、头面潮红等症状。如用量达到15~30克,则可引起中毒。其中毒潜伏期为30分钟至4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不省人事,心跳及脉搏缓慢,呼吸困难,体温及血压下降等。重者引起溶血,可出现酱油色血尿及溶血性贫血等。出现过敏反应者可见皮疹、身痒,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当出现蜈蚣毒副作用时,应立即停药,对症治疗,重者及时去医院治疗,以免延误。

蜈蚣内服常用量为每日3~5克,最好研末吞服,或装入胶囊内吞服,外用适量。本品有毒,应严格控制用量,不可多服,孕妇忌服。

河南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有哪些

河南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有哪些如下:

从省卫生健康委获悉,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丁樱当选第四届“国医大师”,庞国明(开封市中医院)、郑玉玲(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文霞(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崔应麟(河南省中医院)当选第二届全国名中医(按姓氏笔画排序)。

张新建:男,54岁,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主任中医师。198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担任全国中医儿科学会委员,曾担任安阳市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首批国家执业医师考官,安阳市残疾儿计生鉴定专家组成员,安阳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安阳市药品招标专家组成员。

主研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小儿亚健康状态及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癫痫、脑瘫、多动症、多发性抽动症、各种脑炎及后遗症等。

王希浩:男,主任中医师,1956年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妇产科专业,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

现任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妇科研究室主任,河南省中医药妇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妇产科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妇科临床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中医药对女性神经生殖内分泌调节、肝郁与生殖、中医证候规范化、中药开发。在中医药调整女性神经生殖内分泌疾病、生殖免疫疾病方面有深入研究,取得满意疗效。

在理论上,建立了肝郁生殖内分泌异常的动物模型,从生殖内分泌、排卵及相关细胞因子、卵子质量、胚胎发育等角度揭示了肝郁证相关生殖内分泌疾病的病理机制和舒肝法的作用机理。

听朋友介绍的中医马大军大夫,他看病看得怎么样?

马大军大夫

马大军,男,中医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内中医学家、肿瘤病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副理事暨北京市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学药典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丰台广济中西医结合医院特邀专家。擅长中医诊治各类肿瘤病。

任职信息

北京培元肿瘤医学研究院 院长

北京平衡医学研究会保健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副理事暨 北京市分会副会长

中国中医学药典委员会 委员

北京丰台广济中西医结合医院 特邀专家

擅长领域

擅长中医诊治肺结节、胃癌、大肠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淋巴瘤等肿瘤病,尤其擅长放化疗期间的中医药调理。

从医经历

1968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

1973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神经科,担任门诊医师;

1974年,师从国医大师方和谦,成为其嫡传弟子;

1981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任主治医师;

1983年,师从国医大师王绵之;

1990年,调入北京儿童医院任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1992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1997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任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

2005年6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科学家;

2009年,被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医学荣誉

马大军出身于中医世家,临床工作已有近40余年,从小就受到浓郁的中医文化熏陶,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荣誉有:

1994年3月,论文《中医论治癫痫病》被首届医圣杯国际中医药学术著作和论文评奖委员会评为“优秀奖”;

在1996年国际中医药研讨会上,个人荣获“国际名医金杯奖”;论文荣获国际杰出文章奖;

1998年,《内服外敷治疗癫痫》论文收录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医药优秀学术成果文库中国名义特技经典》,获得“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2000年,“一种治疗癫痫病的中成药”经世界发明家国际协会专家评审团评定,荣获“国际发明金奖”;

在2000年首届杏林科技精英宣传活动上,荣获得“杏林科技精英”称号;

荣获北京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中医领域“一级教授”荣誉称号;

入选《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优秀名医专家与人才专集》书籍,获得“中国特色名医专家”称号;

主要作品

《自拟熄痫灵治疗癫痫病80例临床分析》收录于《光明中医杂志》1996年第6期;

《中医药治疗痤疮90例》收录于《四川中医》2003年21卷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