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哈尼族治疗癫痫-云南哈尼族简介
蛊毒是什么
1.什么是蛊毒
蛊毒是一种毒药,它的形态主要表现为4种:毒虫蛊,动物蛊、植物蛊和物品蛊。附随其上的各种神秘观念,都与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畜蛊者的目的有直接联系。原始时代的蛊只是一种疾病名称,当时叫蛊疾,如《左传·昭公元年》所记晋侯得的病即为蛊疾,《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时的蛊疾主要是指肾疾,血吸虫病,肝炎等。周代的蛊主要是指自然界毒虫如能"含沙射人"的蜮之类。春秋战国的蛊既有自然界的毒虫,也有人体中的寄生虫。先秦时代的蛊毒大多数是指自然生成的毒虫,主要有水蛊,蠹蛊和厉鬼之蛊等。汉代以后人们把蛊毒与黑巫术联系起来,蛊毒开始变得复杂和神秘起来,汉武帝时的"巫蛊之祸",造成历史上的最大冤案。东汉时有为蛊驱傩,魏晋南北朝时犬蛊传播狂犬病。隋代有以咒语唤来猫鬼巫蛊偷盗钱财的巫术,尤为荒唐的是隋炀帝以蛊来窃美女,唐代以蛊在官廷斗法。中医药十分关注蛊病的治疗,敦煌出土文献中记录有治蛊的巫术。宋代有令人厌恶万分的金蚕蛊。元代有挑生蛊与 蛊,明代有稻田蛊、树蛊,当时瑶壮的蛊毒也令人十分惊心,清代广西有虾蟆蛊,福建有蛊神,为了钱财和权力而夫妻祭蛊神。[9]人们把蛊奉为蛊神或药王,认为崇拜祀奉这个蛊神或药王,蛊神或药王即可保护他们,可赐与他们财富和权力。所有这些只是幻觉而已。
2、蛊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一种被称为"咒语"的念念有词的表演性仪式和毒药等是蛊毒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蛊其实也是一种法术信仰。对这样一种朴实的观念,它是自觉或非自觉的,它具有行为的倾向,而各种相关倾向的行为都源自相似的目的和状态。对于蛊的行为分类,我提出下列一些初步的几种类型:一类是咒语之蛊。这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形式,蛊妇念动咒语可以控制对方,使对方生疾,甚而有一些蛊妇的言语都具有巫术效应,它是反话,也有一些蛊妇通过由于憎恨而释放出来的力量而造成伤害。如广西南部壮族的龙州、凭祥、靖西、那坡等一带地方的"倍亲、倍呀、倍那"等,就是明显的例子。二类是契约之蛊,各个民族对蛊的称谓各种各样,但仔细分析起来不外乎有一点,在这些蛊之背后,有一点就是与蛊的特殊力量有关,蛊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它只是由那些特殊的人所掌握,这特殊的力量就是隐藏在蛊之背后的药王,掌握了蛊的人似乎要跟药王定下契约,必须经常不断地放蛊害人,以此保持同药王的关系,而药王给予畜蛊者的赏赐就是与之过鬼夫妻生活和财富及权力。这一点同西方学术界有关魔法和巫术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魔法一词不止具有一方面的意义:它既同特殊力量有关,也同用科学术语表示的效用的不明确有关。像蛊一样,魔法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掌握的,它只是由那些特殊的人所掌握,因此,它也不可能为所有的人理解。三是法术之蛊,对这类蛊毒,人们认为多由巫士鬼师掌握,它可以是遗传的,也有经过学习得到,在龙州,天等等地的法术鸡鬼就是此种类型。对于法术之蛊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一定要放出害人,否则会自蛊自身。所有这些法术均是发明人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的,其要义是旨在通过主观幻想的特定行动来影响和支配客观事物。
3、蛊毒应用的逻辑是什么
蛊是一种古代承传下来的黑巫术。作为巫术,它的体系与结构可以划分为"理论巫术"和"伪技艺"两部分。"理论巫术"又叫"伪科学",在于它是一种被歪曲了的自然规律的体系,它的认识体系思维方式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是一套错误的指导行动的准则。所谓"伪技艺",民间通俗的说法叫法术,是由巫术的发明者运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的,它幻想依靠特定的主观行动来影响和支配客观事物的现象。"理论巫术"并不是创造法术者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法则,而是研究者通过探索各种法术的共性,归纳总结出的抽象原理,这些抽象原理的本质是人类某些思维方式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古代科学、技术文明赖以创立的抽象原理。对构成蛊的各种具体法术的研究表明,蛊赖以成立的基础,是基于这样两样种思维方式:一是取象类比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隐藏在蛊信仰的背后,它体现着人类掌握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能用现代的科学思维标准去衡量。科学对类比思维的运用是用已知的或已理解的事例作为基础来说明尚未全知的现象,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个有关说明者的预测,然后使其受到观察性和证实性的检验,以便确定预测是否是正确的,而蛊毒虽然也是以类比为基础,但是将某种特性强制性地转嫁到人或物身上,它不能用科学活动的实验实证标准去衡量,否则只能遭到误解。如在蛊的制作技术中,龙州,那坡,凭祥,靖西一带地方用一窝有三只以上的乳燕,将他们浸入水中,如果其中有抱成一团而的,则被认为是雌雄一对的鸟儿,他们那种至都纠缠在一起的生不分离的情形,跟爱情上的男女恩爱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情形相似,因此,用作蛊,这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是相同原因(或形式)必然会产生相同效果。取象类比思维在原始初民社会中普遍存在,在现代社会里也还存有残余。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还存在有迷信现象及有邪教组织存在于世而没有被淘汰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接触律。其基本概念是认为事物一旦互相接触过,他们之间将一直保留着某种联系,即使他们已相互远离。如云南的僳僳族有一种叫恋药的蛊毒,不论什么鸟若飞伏在地面就的话,在鸟之地,刮取一下些粉末,就成了蛊毒,若给外人食后,就可随你左右。它应用的思维也建立在接触律基础上。
4、什么人养蛊?蛊毒流传的地域主要在哪里?中国的哪些民放养蛊
养蛊的人基本上都是处于贫穷和边缘化了的人群,在这些从事蛊术的人员中,各民族各地区男女老少都有,但以成年女性居多。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清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及张心泰《粤游小志》,清张泓的《滇南新语》等皆记巫蛊多为妇女所作。这些成年女性人们称之为蛊婆,如靖西龙州凭祥则称为"倍呀、信亲、倍那",武鸣、马山、上林一带则称为"姆发",认为这些蛊婆的言语具有巫术效应,但都是反话。一个成年女性无辜被指控畜蛊,其所遭受的迫害是空前残酷的。对这类成年女性的特征,中国及国外的看法是一致的。"传统陈规俗见中的巫婆是独居的成年女性,她不符合男性对女性的正常行为的看法。她过分自信,她不需要爱,也不施舍爱(尽管她可以施巫),她不服侍男人,也不养育儿童,她不关心弱者。她有咒语的力量,并靠它去保护自己和诅咒别人。除此之外,她也许还有其他的更加神秘的但不是取自既定秩序的力量。为了谋生,所有的巫妇都用她们特有的力量去威胁男人的权威,社会秩序取决于符合男性理想的女性行为的妇女。因此,识别出了一个妇女是巫士,那么,不仅是男人们,连女性和儿童也会反对她的"。[10]这些说明,蛊的起源,和母权制社会可能有某种联系。进入父权制以后,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妇女的地位每况愈下,在男人们眼里,妇女是不洁净的,尤其是她们周期性每月出一次血的月经现象,被认为最污秽,跟恐怖又可怕的蛊一样,十分令人畏惧,在这里人们认为妇女是恶毒的,这类妇女无端指控为蛊妇,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独居的成年女性对侵略行径没有正当的发泄途径,放蛊便成了她们惟一的武器,蛊跟蛊婆一样,蛊就是蛊婆,蛊婆就是蛊。
宋代以前蛊广泛流行于全中国,宋代以后,其流行地域逐渐南移并逐渐远离国家统治中心,主要在江南及西南一带流行。
在中国,信仰蛊毒的民族历史上都善于使用毒药,它们是: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黎族、水族、傣族、怒族、白族、纳西族, 彝 族、羌族、高山族、僳僳族、哈尼族、拉祜族、景颇族、普米族和广东、福建一带的部分汉族以及未识别民族摩梭人等共约20个民族。这些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也说明蛊毒的产生,有可能与多毒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对蛊的信仰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族思想文化的传入,蛊的观念也受到冲击,它并不排斥外来的东西,而是吸收了外来蛊信仰中的某些因素。比如,汉人早期的蛊毒十分简单,从汉代以后的蛊毒,人为地给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便是受到来自南方少数民族蛊毒影响所致。
在各民族的民间,很多群众相信蛊毒的真实存在,也甚信仰,蛊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放蛊造成了社会的恐慌和不安定,蛊的恐怖可怕充斥了人们的头脑,因此,对蛊的预防验证渗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甚至演化为风俗习惯(如壮族的交杯酒习俗,其本意就是防坏人放蛊的需要)或生活禁忌(如云南僳僳族地区,外来的客人不能随便去抚摸小孩子的头顶,自己认定是慈祥的抚摸,但他们看来却是放蛊要害人)。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不愿意外出远行经商,原因就是怕遭别人暗算放蛊受损害,这样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经济、思想的发展,应引起严重的注意。
5、养蛊放蛊的目的是什么
蛊及蛊的神奇效用的传说,很多人都深信不疑,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为了自己的福祉,于是就养蛊放蛊,其目的主要是想得到蛊神赐与的财富和权力。放蛊是便于弱者采用的方术,它能加害敌人而又能保护自己。蛊信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些普通民众就利用蛊毒这种文化现象来构筑他们反国家霸权的话语体系和对抗社会不平等的手段。
6、蛊毒致病的原因是什么
蛊毒是一种毒药,放蛊中人,人致病,即是通过用毒药来破坏人体生理机能。虫毒感染而生的蛊病属于中医蛊病范畴。
另有一种现象,那就是由于蛊被人们传得沸沸扬扬,人们对蛊十分恐惧,因此对蛊过度的恐惧也会导致人们生病。美国人类学家沃尔特·B·坎农曾对恐惧如何致人生病做了试验。他认为人在发生恐惧时,身体要被刺激起来应付紧急情况,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机体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糖,并收缩血管,使得肌肉能采取行动。当紧急情况未能为行动所解决或持续时间过长时,休克就会产生。此时血压剧降,心力衰竭,血浆渗入到各种人体组织里,缺少食物和脱水便会造成有害的生理状态。恐蛊症的生理失调过程与坎农的生理试验过程是一样的。
7、破解蛊毒的方法有哪些
很多民族地区把蛊作为致病的病因之一。认为中了蛊,鬼师不能解医药不能治,似乎成了不治之症。其实蛊也可以破解。对于那些确实是中了蛊毒药而引起疾病的人,可以利用草药或者中药进行治疗。对于因恐惧蛊而生病的人,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法来治疗民间常用治疗恐慌蛊症的方法主要有:灵物禁蛊,咒语退蛊和巫术驱蛊等,人们希望通过这种世俗礼仪行为来净化被污染的躯体和世界,从而象征地达致社会秩序和道德的恢复。
8、蛊毒为什么那么神秘
从早期汉人对蛊的解释,可以看出,早期的蛊大都是指各种自然界中未曾经过特殊加工的自然毒虫,但从汉代以后,则被人为地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其神灵观念被引入蛊信仰中,如云南的傣族,湘西的苗族、瑶族都认为蛊是一种药鬼,叫"仆思鬼"或"草鬼"等,而鬼的概念本身就具有阴森恐怖之意,人们认为有蛊人之所以有蛊是因为掌管医药的鬼依附在人的身体而造成,人鬼不分,掌握蛊这种特殊力量的人便是蛊鬼。而蛊之危害甚烈,与鬼魅无异,一般民众都憎恶地把它与鬼魅并列。这使得蛊更为恐怖神秘。
9、蛊毒承传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由于蛊的阴森恐怖,一个人若无端指控畜养有蛊,他要面临被周围众人歧视甚而被处极刑的巨大压力,因此,历史上,蛊毒的承传方式素来十分隐蔽,归纳起来,蛊毒的承传无外乎有三种:
一是师传,即通过秘密的仪式得师傅认可后,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授。这类人一般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患过重病经神保佑而痊愈的人,包括言行异常的精神病,癫痫病患者,身体和智力不健全者,有生理缺陷或畸形体质的人;神经特别敏感易激动而富于幻觉者等。
二是通过灵媒传染得而染上。
三是遗传,即通过世袭和血缘关系传承下来。据这类人说,他们之所以沾上蛊是由于自己或者祖宗不慎得罪了神灵,因此,必须要畜养蛊且不时放蛊害人才能得到神的宽恕。
10、如何消除蛊毒的影响
对蛊的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人类用以解决其成员所觉察到的生存问题的一种手段,各种文化制度诸如亲属与婚姻,政治与经济组织以及宗教一起紧密配合,便形成一体化的文化体系,由于这一体系是适应性的,因此它相当稳定,但是,文化的变迁也确实发生,变迁是所有文化的特点。但变迁的速度与方向,在文化与文化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却有很大的不同。最初的蛊仅是指各种自然界的毒虫,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蛊也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神灵观念的引入,使蛊变得阴森恐怖。中蛊以后的治疗,在早期多数应用巫术的方式--标准的称呼叫"咒禁疗法",在古代(不论中外),咒禁疗法均是医学构成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其地位与运用范围并不因医学理论及其他各种确存实效之医疗技艺的发展而下降或萎缩,随着文化的进步及人类思维的复杂化,超自然的疾病解释与治疗方法--咒禁之术,亦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就中国而言,至少在从汉到唐的历史阶段中,医学体系的科学内容(物理与化学的治疗方法及相关理论)与咒禁疗法是呈平行发展之势的。在以后的发展中,蛊术不断发展更新直至今天,对中蛊后的治疗,虽然也有了先进的医学治疗,但在民间,咒禁治疗还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它所依据的法则基本上跟一千多年前的没有什么改变。
正因为蛊毒具有如此强烈的变迁及其适应性,因此,要消除蛊的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同时应当在后进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对疾病的认识、防御和医治能力。事实表明,"放蛊"之类的习俗之所以会长期保存下来,同这些地区文化卫生事业落后是紧密相关的。愚昧出于无知,事实正是如此。只有加强普及教育,才能改变这种落后面貌。
世界上真的有蛊毒吗
确实有这种东西,请参照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什么是蛊毒
蛊毒是一种毒药,它的形态主要表现为4种:毒虫蛊,动物蛊、植物蛊和物品蛊。附随其上的各种神秘观念,都与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畜蛊者的目的有直接联系。原始时代的蛊只是一种疾病名称,当时叫蛊疾,如《左传·昭公元年》所记晋侯得的病即为蛊疾,《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时的蛊疾主要是指肾疾,血吸虫病,肝炎等。周代的蛊主要是指自然界毒虫如能"含沙射人"的蜮之类。春秋战国的蛊既有自然界的毒虫,也有人体中的寄生虫。先秦时代的蛊毒大多数是指自然生成的毒虫,主要有水蛊,蠹蛊和厉鬼之蛊等。汉代以后人们把蛊毒与黑巫术联系起来,蛊毒开始变得复杂和神秘起来,汉武帝时的"巫蛊之祸",造成历史上的最大冤案。东汉时有为蛊驱傩,魏晋南北朝时犬蛊传播狂犬病。隋代有以咒语唤来猫鬼巫蛊偷盗钱财的巫术,尤为荒唐的是隋炀帝以蛊来窃美女,唐代以蛊在官廷斗法。中医药十分关注蛊病的治疗,敦煌出土文献中记录有治蛊的巫术。宋代有令人厌恶万分的金蚕蛊。元代有挑生蛊与 蛊,明代有稻田蛊、树蛊,当时瑶壮的蛊毒也令人十分惊心,清代广西有虾蟆蛊,福建有蛊神,为了钱财和权力而夫妻祭蛊神。[9]人们把蛊奉为蛊神或药王,认为崇拜祀奉这个蛊神或药王,蛊神或药王即可保护他们,可赐与他们财富和权力。所有这些只是幻觉而已。
2、蛊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一种被称为"咒语"的念念有词的表演性仪式和毒药等是蛊毒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蛊其实也是一种法术信仰。对这样一种朴实的观念,它是自觉或非自觉的,它具有行为的倾向,而各种相关倾向的行为都源自相似的目的和状态。对于蛊的行为分类,我提出下列一些初步的几种类型:一类是咒语之蛊。这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形式,蛊妇念动咒语可以控制对方,使对方生疾,甚而有一些蛊妇的言语都具有巫术效应,它是反话,也有一些蛊妇通过由于憎恨而释放出来的力量而造成伤害。如广西南部壮族的龙州、凭祥、靖西、那坡等一带地方的"倍亲、倍呀、倍那"等,就是明显的例子。二类是契约之蛊,各个民族对蛊的称谓各种各样,但仔细分析起来不外乎有一点,在这些蛊之背后,有一点就是与蛊的特殊力量有关,蛊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它只是由那些特殊的人所掌握,这特殊的力量就是隐藏在蛊之背后的药王,掌握了蛊的人似乎要跟药王定下契约,必须经常不断地放蛊害人,以此保持同药王的关系,而药王给予畜蛊者的赏赐就是与之过鬼夫妻生活和财富及权力。这一点同西方学术界有关魔法和巫术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魔法一词不止具有一方面的意义:它既同特殊力量有关,也同用科学术语表示的效用的不明确有关。像蛊一样,魔法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掌握的,它只是由那些特殊的人所掌握,因此,它也不可能为所有的人理解。三是法术之蛊,对这类蛊毒,人们认为多由巫士鬼师掌握,它可以是遗传的,也有经过学习得到,在龙州,天等等地的法术鸡鬼就是此种类型。对于法术之蛊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一定要放出害人,否则会自蛊自身。所有这些法术均是发明人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的,其要义是旨在通过主观幻想的特定行动来影响和支配客观事物。
3、蛊毒应用的逻辑是什么
蛊是一种古代承传下来的黑巫术。作为巫术,它的体系与结构可以划分为"理论巫术"和"伪技艺"两部分。"理论巫术"又叫"伪科学",在于它是一种被歪曲了的自然规律的体系,它的认识体系思维方式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是一套错误的指导行动的准则。所谓"伪技艺",民间通俗的说法叫法术,是由巫术的发明者运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的,它幻想依靠特定的主观行动来影响和支配客观事物的现象。"理论巫术"并不是创造法术者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法则,而是研究者通过探索各种法术的共性,归纳总结出的抽象原理,这些抽象原理的本质是人类某些思维方式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古代科学、技术文明赖以创立的抽象原理。对构成蛊的各种具体法术的研究表明,蛊赖以成立的基础,是基于这样两样种思维方式:一是取象类比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隐藏在蛊信仰的背后,它体现着人类掌握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能用现代的科学思维标准去衡量。科学对类比思维的运用是用已知的或已理解的事例作为基础来说明尚未全知的现象,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个有关说明者的预测,然后使其受到观察性和证实性的检验,以便确定预测是否是正确的,而蛊毒虽然也是以类比为基础,但是将某种特性强制性地转嫁到人或物身上,它不能用科学活动的实验实证标准去衡量,否则只能遭到误解。如在蛊的制作技术中,龙州,那坡,凭祥,靖西一带地方用一窝有三只以上的乳燕,将他们浸入水中,如果其中有抱成一团而的,则被认为是雌雄一对的鸟儿,他们那种至都纠缠在一起的生不分离的情形,跟爱情上的男女恩爱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情形相似,因此,用作蛊,这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是相同原因(或形式)必然会产生相同效果。取象类比思维在原始初民社会中普遍存在,在现代社会里也还存有残余。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还存在有迷信现象及有邪教组织存在于世而没有被淘汰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接触律。其基本概念是认为事物一旦互相接触过,他们之间将一直保留着某种联系,即使他们已相互远离。如云南的僳僳族有一种叫恋药的蛊毒,不论什么鸟若飞伏在地面就的话,在鸟之地,刮取一下些粉末,就成了蛊毒,若给外人食后,就可随你左右。它应用的思维也建立在接触律基础上。
4、什么人养蛊?蛊毒流传的地域主要在哪里?中国的哪些民放养蛊
养蛊的人基本上都是处于贫穷和边缘化了的人群,在这些从事蛊术的人员中,各民族各地区男女老少都有,但以成年女性居多。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清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及张心泰《粤游小志》,清张泓的《滇南新语》等皆记巫蛊多为妇女所作。这些成年女性人们称之为蛊婆,如靖西龙州凭祥则称为"倍呀、信亲、倍那",武鸣、马山、上林一带则称为"姆发",认为这些蛊婆的言语具有巫术效应,但都是反话。一个成年女性无辜被指控畜蛊,其所遭受的迫害是空前残酷的。对这类成年女性的特征,中国及国外的看法是一致的。"传统陈规俗见中的巫婆是独居的成年女性,她不符合男性对女性的正常行为的看法。她过分自信,她不需要爱,也不施舍爱(尽管她可以施巫),她不服侍男人,也不养育儿童,她不关心弱者。她有咒语的力量,并靠它去保护自己和诅咒别人。除此之外,她也许还有其他的更加神秘的但不是取自既定秩序的力量。为了谋生,所有的巫妇都用她们特有的力量去威胁男人的权威,社会秩序取决于符合男性理想的女性行为的妇女。因此,识别出了一个妇女是巫士,那么,不仅是男人们,连女性和儿童也会反对她的"。[10]这些说明,蛊的起源,和母权制社会可能有某种联系。进入父权制以后,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妇女的地位每况愈下,在男人们眼里,妇女是不洁净的,尤其是她们周期性每月出一次血的月经现象,被认为最污秽,跟恐怖又可怕的蛊一样,十分令人畏惧,在这里人们认为妇女是恶毒的,这类妇女无端指控为蛊妇,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独居的成年女性对侵略行径没有正当的发泄途径,放蛊便成了她们惟一的武器,蛊跟蛊婆一样,蛊就是蛊婆,蛊婆就是蛊。
宋代以前蛊广泛流行于全中国,宋代以后,其流行地域逐渐南移并逐渐远离国家统治中心,主要在江南及西南一带流行。
在中国,信仰蛊毒的民族历史上都善于使用毒药,它们是: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黎族、水族、傣族、怒族、白族、纳西族, 彝 族、羌族、高山族、僳僳族、哈尼族、拉祜族、景颇族、普米族和广东、福建一带的部分汉族以及未识别民族摩梭人等共约20个民族。这些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也说明蛊毒的产生,有可能与多毒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对蛊的信仰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族思想文化的传入,蛊的观念也受到冲击,它并不排斥外来的东西,而是吸收了外来蛊信仰中的某些因素。比如,汉人早期的蛊毒十分简单,从汉代以后的蛊毒,人为地给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便是受到来自南方少数民族蛊毒影响所致。
在各民族的民间,很多群众相信蛊毒的真实存在,也甚信仰,蛊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放蛊造成了社会的恐慌和不安定,蛊的恐怖可怕充斥了人们的头脑,因此,对蛊的预防验证渗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甚至演化为风俗习惯(如壮族的交杯酒习俗,其本意就是防坏人放蛊的需要)或生活禁忌(如云南僳僳族地区,外来的客人不能随便去抚摸小孩子的头顶,自己认定是慈祥的抚摸,但他们看来却是放蛊要害人)。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不愿意外出远行经商,原因就是怕遭别人暗算放蛊受损害,这样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经济、思想的发展,应引起严重的注意。
5、养蛊放蛊的目的是什么
蛊及蛊的神奇效用的传说,很多人都深信不疑,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为了自己的福祉,于是就养蛊放蛊,其目的主要是想得到蛊神赐与的财富和权力。放蛊是便于弱者采用的方术,它能加害敌人而又能保护自己。蛊信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些普通民众就利用蛊毒这种文化现象来构筑他们反国家霸权的话语体系和对抗社会不平等的手段。
6、蛊毒致病的原因是什么
蛊毒是一种毒药,放蛊中人,人致病,即是通过用毒药来破坏人体生理机能。虫毒感染而生的蛊病属于中医蛊病范畴。
另有一种现象,那就是由于蛊被人们传得沸沸扬扬,人们对蛊十分恐惧,因此对蛊过度的恐惧也会导致人们生病。美国人类学家沃尔特·B·坎农曾对恐惧如何致人生病做了试验。他认为人在发生恐惧时,身体要被刺激起来应付紧急情况,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机体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糖,并收缩血管,使得肌肉能采取行动。当紧急情况未能为行动所解决或持续时间过长时,休克就会产生。此时血压剧降,心力衰竭,血浆渗入到各种人体组织里,缺少食物和脱水便会造成有害的生理状态。恐蛊症的生理失调过程与坎农的生理试验过程是一样的。
7、破解蛊毒的方法有哪些
很多民族地区把蛊作为致病的病因之一。认为中了蛊,鬼师不能解医药不能治,似乎成了不治之症。其实蛊也可以破解。对于那些确实是中了蛊毒药而引起疾病的人,可以利用草药或者中药进行治疗。对于因恐惧蛊而生病的人,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法来治疗民间常用治疗恐慌蛊症的方法主要有:灵物禁蛊,咒语退蛊和巫术驱蛊等,人们希望通过这种世俗礼仪行为来净化被污染的躯体和世界,从而象征地达致社会秩序和道德的恢复。
8、蛊毒为什么那么神秘
从早期汉人对蛊的解释,可以看出,早期的蛊大都是指各种自然界中未曾经过特殊加工的自然毒虫,但从汉代以后,则被人为地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其神灵观念被引入蛊信仰中,如云南的傣族,湘西的苗族、瑶族都认为蛊是一种药鬼,叫"仆思鬼"或"草鬼"等,而鬼的概念本身就具有阴森恐怖之意,人们认为有蛊人之所以有蛊是因为掌管医药的鬼依附在人的身体而造成,人鬼不分,掌握蛊这种特殊力量的人便是蛊鬼。而蛊之危害甚烈,与鬼魅无异,一般民众都憎恶地把它与鬼魅并列。这使得蛊更为恐怖神秘。
9、蛊毒承传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由于蛊的阴森恐怖,一个人若无端指控畜养有蛊,他要面临被周围众人歧视甚而被处极刑的巨大压力,因此,历史上,蛊毒的承传方式素来十分隐蔽,归纳起来,蛊毒的承传无外乎有三种:
一是师传,即通过秘密的仪式得师傅认可后,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授。这类人一般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患过重病经神保佑而痊愈的人,包括言行异常的精神病,癫痫病患者,身体和智力不健全者,有生理缺陷或畸形体质的人;神经特别敏感易激动而富于幻觉者等。
二是通过灵媒传染得而染上。
三是遗传,即通过世袭和血缘关系传承下来。据这类人说,他们之所以沾上蛊是由于自己或者祖宗不慎得罪了神灵,因此,必须要畜养蛊且不时放蛊害人才能得到神的宽恕。
10、如何消除蛊毒的影响
对蛊的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人类用以解决其成员所觉察到的生存问题的一种手段,各种文化制度诸如亲属与婚姻,政治与经济组织以及宗教一起紧密配合,便形成一体化的文化体系,由于这一体系是适应性的,因此它相当稳定,但是,文化的变迁也确实发生,变迁是所有文化的特点。但变迁的速度与方向,在文化与文化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却有很大的不同。最初的蛊仅是指各种自然界的毒虫,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蛊也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神灵观念的引入,使蛊变得阴森恐怖。中蛊以后的治疗,在早期多数应用巫术的方式--标准的称呼叫"咒禁疗法",在古代(不论中外),咒禁疗法均是医学构成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其地位与运用范围并不因医学理论及其他各种确存实效之医疗技艺的发展而下降或萎缩,随着文化的进步及人类思维的复杂化,超自然的疾病解释与治疗方法--咒禁之术,亦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就中国而言,至少在从汉到唐的历史阶段中,医学体系的科学内容(物理与化学的治疗方法及相关理论)与咒禁疗法是呈平行发展之势的。在以后的发展中,蛊术不断发展更新直至今天,对中蛊后的治疗,虽然也有了先进的医学治疗,但在民间,咒禁治疗还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它所依据的法则基本上跟一千多年前的没有什么改变。
正因为蛊毒具有如此强烈的变迁及其适应性,因此,要消除蛊的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同时应当在后进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对疾病的认识、防御和医治能力。事实表明,"放蛊"之类的习俗之所以会长期保存下来,同这些地区文化卫生事业落后是紧密相关的。愚昧出于无知,事实正是如此。只有加强普及教育,才能改变这种落后面貌。
近亲结婚为何也能人才辈出求解答
潘光旦在《中国之家庭问题》一书中,认为“近亲结婚”并非坏事,例如埃及“多利买朝凡十二代,婚姻关系可知者七崐代,其中兄妹婚四,叔侄婚二,从兄妹婚一,血缘诚不可谓不密矣。然多利买朝为埃及全盛之一时期,文治武功,上追亚历崐山大之马其顿,下接屋大维之罗马,亚历山大利亚城为当日第一学府,各国学者群趋焉。”
他还举了大家都熟悉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例子。
达尔文的妻子同他是姑舅表兄妹的关系,但他们的六个儿子,除幼子早夭外,其他5 子中有三人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崐第四子虽然不是皇家学会会员,却曾被委任为皇家工程师,在社会上也有重名。只有长子稍逊。潘氏认为这是生理遗传所致,崐因为在达尔文一方,其祖父、父亲及自己都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而其妻子的祖父也为皇家学会会员,岳父为著名陶器学家,崐这样两方血缘结合自然会出好后代来。
潘光旦还举出中国历史上的例子为自己佐证。
“窃以为二姓互通婚媾,不以血缘之近密为嫌,殊为重大原因之一。”“晋初诸大族之婚姻,每不出王、谢、卫、羊、崐郄、山、诸姓,当时书法之发达,或与此种姻选范围之狭小有特殊关系。两晋书法推王卫二姓,王氏自王旷至王淳之,前后崐出书法大家九人,王羲之七子,擅名者六;卫氏自卫觊至卫夫人之子李充,前后出书法大家亦八九人。何以兹二姓者出书法崐天才独多?《书史会要》称王与卫世为中表,故王旷得蔡邕书法于卫夫人,以授羲之;然此但知表面上书法之授亲,而不察崐其所由授亲之物质根据;所谓‘世为中表’者,即重要之物质根据也。换言之,王卫两姓本有多量之书法天才,唯王旷一支,崐与卫氏互为血缘婚姻,至数世之久,故所得于遗传者独厚;卫氏亦然。”
正是因为这样,潘光旦甚至鼓励近亲结婚:“就理论及最近未来之社会政策而言,我辈殊不妨鼓励血缘婚姻,其产果良崐善者,维持之,培植之;其不善者若低能,癫痫之属,则隔离之,使不为婚姻生殖之事。如是提炼复提炼,则数世之后,我崐国之血种容有清明之望。”
的确,在中国历史上“近亲结婚”有着相当程度的普遍性。关于这一点不少人可能不赞成,他们会反问:我们的先祖在崐几千年前就已认识到了“近亲结婚”的害处,因此有“同姓不婚,其生不蕃”的明示!其实,“同姓不婚”与“近亲结婚”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姓不婚”事实上是**禁忌的一种延伸。
人类婚姻从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禁忌,而“同姓崐不婚”正是**禁忌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这种禁忌本身有遗传规律做依据,但不能说我们的先祖就已经发现并自觉地遵守崐了这种规律。在人们较多引用的文献中“同姓不婚,其生不蕃”也不是说他们的后代不繁,而是说他们的犯忌。如《左传·崐僖公二十三年》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说晋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逃到郑国,郑文公没有礼遇,郑国大臣叔崐詹劝郑文公重视这位落难公子,说他的父母都姓姬,照说他很难活下来,可现在他都六十多岁了,说明上天有意帮助他。
再如《左传·昭公元年》有“内宫不及同姓,其生不殖”,其时晋平公正在生病,子产说其病因是因为宫里有四个与他崐同姓的侍妾,“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晋平公违背了大法,当然要生病,除非将这四位同姓侍妾赶走,否则病则难好!
因此,中国古代的“同姓不婚”与其说是为了遗传,不如说是为了防止乱宗。这一点在《白虎通·姓名章》中说得再清崐楚不过了:“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妾,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礼别类,使生相爱,相哀,同姓不得相娶,崐皆为重人伦也。”也就是说,同姓相娶则**,而乱人伦则为禽兽行。
因此,我们的先祖虽然认识到“同姓不婚”,但却远没有认识到“近亲不婚”,这样近亲但却不同姓的姑舅婚也即中表崐婚在历史上极为普遍。事实上,在历史上姑舅不仅是指父亲的姊妹和母亲的兄弟,而且还是夫妇之间对对方父母的称呼。在崐起初这种姑舅婚是一种带有血缘色彩的族外婚的形式,是一种份辈之间的集体婚配。后来由于对偶婚的形式,逐渐变成一种崐换婚形式。因此,直到解放之前,在很多地方都以表兄弟姊妹的结合为最美满的婚姻。不仅如此,许多地方母舅家有娶外甥崐女为媳妇的优先权,凡家里许配女儿时,必须先征询外婆家的意见,如果舅家有适龄男孩,并有意娶之,那么就得先许舅家,崐舅家表示不要,才得许配别人,即使舅家无子,外甥女出嫁也须征得舅家同意,否则便会引起两家不睦,甚至诉至公堂。
这种被认为“亲上加亲”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宋代的陆游有唐婉,王安石与吴氏夫人,苏东坡的姐姐八娘嫁给表兄程正崐辅等便是如此。《红楼梦》被认为是一幅中国封建大家族衰败的真实画卷,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被看成是木石前盟。其实崐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和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就是同胞兄妹,宝玉和黛玉则是嫡亲表兄妹。宝黛的爱情被否定后,贾府为宝玉提供崐的人选是薛宝钗,而宝钗的母亲薛姨妈和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又是姐妹俩,选来选去还是出不了近亲这个圈子。直到近代仍然崐不乏其人!
例如,鲁迅的家乡绍兴也兴此风,因此,鲁迅的母亲给鲁迅首先想到的提亲对象是鲁迅小舅舅鲁寄湘的大女儿琴姑,并崐且向舅父家提过这桩婚事,琴姑比鲁迅小两岁,知书识礼,两人据说都很愿意,遗憾的是她属羊,而在乡间有”男子属羊闹崐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的俗语,属羊的女子要嫁给命硬的男人。
碰巧的是鲁迅出生时是胎盘先下来,被认为是命弱,因此一出生家人便特地为鲁迅拜了一个和尚做师父,免得神鬼作怪崐将他勾去。由于这种原因,通晓人情世故的长妈妈便出来反对,因此这门亲事也就不再提了。琴姑嫁人后不久病逝,临终前崐她还对服侍自己的妈妈说:“我有一桩心事,在前非说出来不可,就是以前周家来提过亲,后来忽然不提了,这一桩事,崐是我的终身恨事,我到都忘不了。”
即使是在现代,这类现象还能时常看到,如香港实业家李嘉诚便是同表妹庄月明结婚的!
不仅汉族如此,我们的许多少数民族也是如此。
云南墨江地区的哈尼族,盛行姑舅婚,舅父的儿子有权优先娶姑母的女儿为妻,要是姑家先将女儿嫁给其他人家,就会崐受到村里人的非议和舅父的严厉斥责,并且要给舅父送礼赔情。纳西族也是如此,如果舅父有儿子,姑母有女儿的话,得先崐由舅父决定是否娶外甥女,女孩一经舅家选定,便不能更改。舅家给多少彩礼就是多少,不能讨价还价,婚期也得由舅家决崐定。即使女儿及其父母均不愿意,也得服从“天下母舅大”的传统。白、彝、侗、布依、傈傈、佤、苗、瑶、土家、景颇、崐独龙、德昂、拉祜等民族直到现在还通行姑舅婚,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民族也盛行姨表通婚。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崐近亲婚配率高到不容忽视的程度,据1985年云南省9 个民族的调查资料显示,苦聪族高达31.6%,傈傈族高达32.2%;再据崐1985年对南疆几个民族的调查资料显示,塔吉克族高达42.8%,柯尔克孜族高达45.2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果崐我们认为在历史上我们就已认识了这个问题,必然会在现实中放松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不仅中国有着近亲结婚的传统,外国似乎也不逊于中国。日本就是一个盛行近亲结婚的国家,曾任日本首相的鸠山一郎、崐佐藤荣作、等都是近亲结婚。西方似乎对近亲结婚也无恶感,一些国家的婚姻法中对血缘远近要求也不严格,罗斯福、崐爱因斯坦都是同自己的表妹结婚的……
令人不得其解的是,事实也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他们的后代智力并不差,相反还常常是出类拔萃的,如王安石的儿崐子王 在学业上就颇有成就,傅雷长子傅聪更是如此,前面潘先生提到的达尔文、王、卫二家族等也能证明,而中国大诗人崐陶渊明,美国大政治家林肯,优生学的奠基人高尔顿等本身就是其父母近亲结婚生出的后代!
否!近亲结婚的后代之所以能成材,原因恰恰不是潘先生强调的先天遗传,而是后天环境,是后天的教育让他们成才的!崐相反,现在不少人都知道近亲结婚所导致的先天不足常常是他们孩子生理、心理残缺的悲剧主因。
例如,王安石的长子王雾虽学业有成,但性格偏激,话本《拗相公》里就有他的影子,33岁时便了。王安石在鄞县生崐下的一个女儿不久也夭折了,他在《鄞女墓志》中说:“吾女生惠异甚,吾固疑其成之难也。”近亲结婚并不是孩子聪明的崐前提条件,相反却是孩子生理、心理、精神残缺的肇因,“近亲结婚”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
为什么近亲不能结婚如果仅仅因为基因影响下一代那不要孩子不就可以了
中国(也不仅仅是中国,包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禁止近亲结婚的。主要是人本身有遗传基因缺陷,近亲出现相同缺陷的可能性较大,会严重影响下一代的质量。
当然,这种危害主要是体现在下一代上面的,不要孩子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法律是不允许的。其次没有孩子的家庭,多少也少了很多乐趣。
非近亲通婚的后代患病风险为1/500?×?1/500?×?1/4?=?1/1000000(百万分之一);? 二级表亲通婚后代患病风险为1/500?×?1/64?×?1/4?=?1/128000? 一级表亲通婚后代患病风险为1/500?×?1/16?×?1/4?=?1/32000? 兄妹通婚的后代患病风险为1/500?×?1/4?×?1/4?=?1/8000? 与非近亲结婚相比,二级近亲的风险增大7.8倍;一级近亲的风险增大31倍;兄妹通婚的风险率则是正常随机婚配的125倍!世上真的有蛊吗?
有的 蛊毒是一种毒药,它的形态主要表现为4种:毒虫蛊,动物蛊、植物蛊和物品蛊。附随其上的各种神秘观念,都与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畜蛊者的目的有直接联系。原始时代的蛊只是一种疾病名称,当时叫蛊疾,如《左传·昭公元年》所记晋侯得的病即为蛊疾,《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时的蛊疾主要是指肾疾,血吸虫病,肝炎等。周代的蛊主要是指自然界毒虫如能"含沙射人"的蜮之类。春秋战国的蛊既有自然界的毒虫,也有人体中的寄生虫。先秦时代的蛊毒大多数是指自然生成的毒虫,主要有水蛊,蠹蛊和厉鬼之蛊等。汉代以后人们把蛊毒与黑巫术联系起来,蛊毒开始变得复杂和神秘起来,汉武帝时的"巫蛊之祸",造成历史上的最大冤案。东汉时有为蛊驱傩,魏晋南北朝时犬蛊传播狂犬病。隋代有以咒语唤来猫鬼巫蛊偷盗钱财的巫术,尤为荒唐的是隋炀帝以蛊来窃美女,唐代以蛊在官廷斗法。中医药十分关注蛊病的治疗,敦煌出土文献中记录有治蛊的巫术。宋代有令人厌恶万分的金蚕蛊。元代有挑生蛊与 蛊,明代有稻田蛊、树蛊,当时瑶壮的蛊毒也令人十分惊心,清代广西有虾蟆蛊,福建有蛊神,为了钱财和权力而夫妻祭蛊神。[9]人们把蛊奉为蛊神或药王,认为崇拜祀奉这个蛊神或药王,蛊神或药王即可保护他们,可赐与他们财富和权力。所有这些只是幻觉而已。
2、蛊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一种被称为"咒语"的念念有词的表演性仪式和毒药等是蛊毒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蛊其实也是一种法术信仰。对这样一种朴实的观念,它是自觉或非自觉的,它具有行为的倾向,而各种相关倾向的行为都源自相似的目的和状态。对于蛊的行为分类,我提出下列一些初步的几种类型:一类是咒语之蛊。这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形式,蛊妇念动咒语可以控制对方,使对方生疾,甚而有一些蛊妇的言语都具有巫术效应,它是反话,也有一些蛊妇通过由于憎恨而释放出来的力量而造成伤害。如广西南部壮族的龙州、凭祥、靖西、那坡等一带地方的"倍亲、倍呀、倍那"等,就是明显的例子。二类是契约之蛊,各个民族对蛊的称谓各种各样,但仔细分析起来不外乎有一点,在这些蛊之背后,有一点就是与蛊的特殊力量有关,蛊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它只是由那些特殊的人所掌握,这特殊的力量就是隐藏在蛊之背后的药王,掌握了蛊的人似乎要跟药王定下契约,必须经常不断地放蛊害人,以此保持同药王的关系,而药王给予畜蛊者的赏赐就是与之过鬼夫妻生活和财富及权力。这一点同西方学术界有关魔法和巫术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魔法一词不止具有一方面的意义:它既同特殊力量有关,也同用科学术语表示的效用的不明确有关。像蛊一样,魔法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掌握的,它只是由那些特殊的人所掌握,因此,它也不可能为所有的人理解。三是法术之蛊,对这类蛊毒,人们认为多由巫士鬼师掌握,它可以是遗传的,也有经过学习得到,在龙州,天等等地的法术鸡鬼就是此种类型。对于法术之蛊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一定要放出害人,否则会自蛊自身。所有这些法术均是发明人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的,其要义是旨在通过主观幻想的特定行动来影响和支配客观事物。
3、蛊毒应用的逻辑是什么
蛊是一种古代承传下来的黑巫术。作为巫术,它的体系与结构可以划分为"理论巫术"和"伪技艺"两部分。"理论巫术"又叫"伪科学",在于它是一种被歪曲了的自然规律的体系,它的认识体系思维方式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是一套错误的指导行动的准则。所谓"伪技艺",民间通俗的说法叫法术,是由巫术的发明者运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的,它幻想依靠特定的主观行动来影响和支配客观事物的现象。"理论巫术"并不是创造法术者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法则,而是研究者通过探索各种法术的共性,归纳总结出的抽象原理,这些抽象原理的本质是人类某些思维方式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古代科学、技术文明赖以创立的抽象原理。对构成蛊的各种具体法术的研究表明,蛊赖以成立的基础,是基于这样两样种思维方式:一是取象类比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隐藏在蛊信仰的背后,它体现着人类掌握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能用现代的科学思维标准去衡量。科学对类比思维的运用是用已知的或已理解的事例作为基础来说明尚未全知的现象,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个有关说明者的预测,然后使其受到观察性和证实性的检验,以便确定预测是否是正确的,而蛊毒虽然也是以类比为基础,但是将某种特性强制性地转嫁到人或物身上,它不能用科学活动的实验实证标准去衡量,否则只能遭到误解。如在蛊的制作技术中,龙州,那坡,凭祥,靖西一带地方用一窝有三只以上的乳燕,将他们浸入水中,如果其中有抱成一团而的,则被认为是雌雄一对的鸟儿,他们那种至都纠缠在一起的生不分离的情形,跟爱情上的男女恩爱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情形相似,因此,用作蛊,这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是相同原因(或形式)必然会产生相同效果。取象类比思维在原始初民社会中普遍存在,在现代社会里也还存有残余。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还存在有迷信现象及有邪教组织存在于世而没有被淘汰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接触律。其基本概念是认为事物一旦互相接触过,他们之间将一直保留着某种联系,即使他们已相互远离。如云南的僳僳族有一种叫恋药的蛊毒,不论什么鸟若飞伏在地面就的话,在鸟之地,刮取一下些粉末,就成了蛊毒,若给外人食后,就可随你左右。它应用的思维也建立在接触律基础上。
4、什么人养蛊?蛊毒流传的地域主要在哪里?中国的哪些民放养蛊
养蛊的人基本上都是处于贫穷和边缘化了的人群,在这些从事蛊术的人员中,各民族各地区男女老少都有,但以成年女性居多。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清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及张心泰《粤游小志》,清张泓的《滇南新语》等皆记巫蛊多为妇女所作。这些成年女性人们称之为蛊婆,如靖西龙州凭祥则称为"倍呀、信亲、倍那",武鸣、马山、上林一带则称为"姆发",认为这些蛊婆的言语具有巫术效应,但都是反话。一个成年女性无辜被指控畜蛊,其所遭受的迫害是空前残酷的。对这类成年女性的特征,中国及国外的看法是一致的。"传统陈规俗见中的巫婆是独居的成年女性,她不符合男性对女性的正常行为的看法。她过分自信,她不需要爱,也不施舍爱(尽管她可以施巫),她不服侍男人,也不养育儿童,她不关心弱者。她有咒语的力量,并靠它去保护自己和诅咒别人。除此之外,她也许还有其他的更加神秘的但不是取自既定秩序的力量。为了谋生,所有的巫妇都用她们特有的力量去威胁男人的权威,社会秩序取决于符合男性理想的女性行为的妇女。因此,识别出了一个妇女是巫士,那么,不仅是男人们,连女性和儿童也会反对她的"。[10]这些说明,蛊的起源,和母权制社会可能有某种联系。进入父权制以后,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妇女的地位每况愈下,在男人们眼里,妇女是不洁净的,尤其是她们周期性每月出一次血的月经现象,被认为最污秽,跟恐怖又可怕的蛊一样,十分令人畏惧,在这里人们认为妇女是恶毒的,这类妇女无端指控为蛊妇,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独居的成年女性对侵略行径没有正当的发泄途径,放蛊便成了她们惟一的武器,蛊跟蛊婆一样,蛊就是蛊婆,蛊婆就是蛊。
宋代以前蛊广泛流行于全中国,宋代以后,其流行地域逐渐南移并逐渐远离国家统治中心,主要在江南及西南一带流行。
在中国,信仰蛊毒的民族历史上都善于使用毒药,它们是: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黎族、水族、傣族、怒族、白族、纳西族, 彝 族、羌族、高山族、僳僳族、哈尼族、拉祜族、景颇族、普米族和广东、福建一带的部分汉族以及未识别民族摩梭人等共约20个民族。这些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也说明蛊毒的产生,有可能与多毒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对蛊的信仰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族思想文化的传入,蛊的观念也受到冲击,它并不排斥外来的东西,而是吸收了外来蛊信仰中的某些因素。比如,汉人早期的蛊毒十分简单,从汉代以后的蛊毒,人为地给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便是受到来自南方少数民族蛊毒影响所致。
在各民族的民间,很多群众相信蛊毒的真实存在,也甚信仰,蛊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放蛊造成了社会的恐慌和不安定,蛊的恐怖可怕充斥了人们的头脑,因此,对蛊的预防验证渗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甚至演化为风俗习惯(如壮族的交杯酒习俗,其本意就是防坏人放蛊的需要)或生活禁忌(如云南僳僳族地区,外来的客人不能随便去抚摸小孩子的头顶,自己认定是慈祥的抚摸,但他们看来却是放蛊要害人)。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不愿意外出远行经商,原因就是怕遭别人暗算放蛊受损害,这样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经济、思想的发展,应引起严重的注意。
5、养蛊放蛊的目的是什么
蛊及蛊的神奇效用的传说,很多人都深信不疑,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为了自己的福祉,于是就养蛊放蛊,其目的主要是想得到蛊神赐与的财富和权力。放蛊是便于弱者采用的方术,它能加害敌人而又能保护自己。蛊信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些普通民众就利用蛊毒这种文化现象来构筑他们反国家霸权的话语体系和对抗社会不平等的手段。
6、蛊毒致病的原因是什么
蛊毒是一种毒药,放蛊中人,人致病,即是通过用毒药来破坏人体生理机能。虫毒感染而生的蛊病属于中医蛊病范畴。
另有一种现象,那就是由于蛊被人们传得沸沸扬扬,人们对蛊十分恐惧,因此对蛊过度的恐惧也会导致人们生病。美国人类学家沃尔特·B·坎农曾对恐惧如何致人生病做了试验。他认为人在发生恐惧时,身体要被刺激起来应付紧急情况,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机体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糖,并收缩血管,使得肌肉能采取行动。当紧急情况未能为行动所解决或持续时间过长时,休克就会产生。此时血压剧降,心力衰竭,血浆渗入到各种人体组织里,缺少食物和脱水便会造成有害的生理状态。恐蛊症的生理失调过程与坎农的生理试验过程是一样的。
7、破解蛊毒的方法有哪些
很多民族地区把蛊作为致病的病因之一。认为中了蛊,鬼师不能解医药不能治,似乎成了不治之症。其实蛊也可以破解。对于那些确实是中了蛊毒药而引起疾病的人,可以利用草药或者中药进行治疗。对于因恐惧蛊而生病的人,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法来治疗民间常用治疗恐慌蛊症的方法主要有:灵物禁蛊,咒语退蛊和巫术驱蛊等,人们希望通过这种世俗礼仪行为来净化被污染的躯体和世界,从而象征地达致社会秩序和道德的恢复。
8、蛊毒为什么那么神秘
从早期汉人对蛊的解释,可以看出,早期的蛊大都是指各种自然界中未曾经过特殊加工的自然毒虫,但从汉代以后,则被人为地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其神灵观念被引入蛊信仰中,如云南的傣族,湘西的苗族、瑶族都认为蛊是一种药鬼,叫"仆思鬼"或"草鬼"等,而鬼的概念本身就具有阴森恐怖之意,人们认为有蛊人之所以有蛊是因为掌管医药的鬼依附在人的身体而造成,人鬼不分,掌握蛊这种特殊力量的人便是蛊鬼。而蛊之危害甚烈,与鬼魅无异,一般民众都憎恶地把它与鬼魅并列。这使得蛊更为恐怖神秘。
9、蛊毒承传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由于蛊的阴森恐怖,一个人若无端指控畜养有蛊,他要面临被周围众人歧视甚而被处极刑的巨大压力,因此,历史上,蛊毒的承传方式素来十分隐蔽,归纳起来,蛊毒的承传无外乎有三种:
一是师传,即通过秘密的仪式得师傅认可后,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授。这类人一般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患过重病经神保佑而痊愈的人,包括言行异常的精神病,癫痫病患者,身体和智力不健全者,有生理缺陷或畸形体质的人;神经特别敏感易激动而富于幻觉者等。
二是通过灵媒传染得而染上。
三是遗传,即通过世袭和血缘关系传承下来。据这类人说,他们之所以沾上蛊是由于自己或者祖宗不慎得罪了神灵,因此,必须要畜养蛊且不时放蛊害人才能得到神的宽恕。
10、如何消除蛊毒的影响
对蛊的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人类用以解决其成员所觉察到的生存问题的一种手段,各种文化制度诸如亲属与婚姻,政治与经济组织以及宗教一起紧密配合,便形成一体化的文化体系,由于这一体系是适应性的,因此它相当稳定,但是,文化的变迁也确实发生,变迁是所有文化的特点。但变迁的速度与方向,在文化与文化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却有很大的不同。最初的蛊仅是指各种自然界的毒虫,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蛊也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神灵观念的引入,使蛊变得阴森恐怖。中蛊以后的治疗,在早期多数应用巫术的方式--标准的称呼叫"咒禁疗法",在古代(不论中外),咒禁疗法均是医学构成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其地位与运用范围并不因医学理论及其他各种确存实效之医疗技艺的发展而下降或萎缩,随着文化的进步及人类思维的复杂化,超自然的疾病解释与治疗方法--咒禁之术,亦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就中国而言,至少在从汉到唐的历史阶段中,医学体系的科学内容(物理与化学的治疗方法及相关理论)与咒禁疗法是呈平行发展之势的。在以后的发展中,蛊术不断发展更新直至今天,对中蛊后的治疗,虽然也有了先进的医学治疗,但在民间,咒禁治疗还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它所依据的法则基本上跟一千多年前的没有什么改变。
正因为蛊毒具有如此强烈的变迁及其适应性,因此,要消除蛊的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同时应当在后进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对疾病的认识、防御和医治能力。事实表明,"放蛊"之类的习俗之所以会长期保存下来,同这些地区文化卫生事业落后是紧密相关的。愚昧出于无知,事实正是如此。只有加强普及教育,才能改变这种落后面貌。
湘西蛊毒的由来极其历史
蛊毒是一种毒药,它的形态主要表现为4种:毒虫蛊,动物蛊、植物蛊和物品蛊。附随其上的各种神秘观念,都与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畜蛊者的目的有直接联系。原始时代的蛊只是一种疾病名称,当时叫蛊疾,如《左传·昭公元年》所记晋侯得的病即为蛊疾,《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时的蛊疾主要是指肾疾,血吸虫病,肝炎等。周代的蛊主要是指自然界毒虫如能"含沙射人"的蜮之类。春秋战国的蛊既有自然界的毒虫,也有人体中的寄生虫。先秦时代的蛊毒大多数是指自然生成的毒虫,主要有水蛊,蠹蛊和厉鬼之蛊等。汉代以后人们把蛊毒与黑巫术联系起来,蛊毒开始变得复杂和神秘起来,汉武帝时的"巫蛊之祸",造成历史上的最大冤案。东汉时有为蛊驱傩,魏晋南北朝时犬蛊传播狂犬病。隋代有以咒语唤来猫鬼巫蛊偷盗钱财的巫术,尤为荒唐的是隋炀帝以蛊来窃美女,唐代以蛊在官廷斗法。中医药十分关注蛊病的治疗,敦煌出土文献中记录有治蛊的巫术。宋代有令人厌恶万分的金蚕蛊。元代有挑生蛊与 蛊,明代有稻田蛊、树蛊,当时瑶壮的蛊毒也令人十分惊心,清代广西有虾蟆蛊,福建有蛊神,为了钱财和权力而夫妻祭蛊神。[9]人们把蛊奉为蛊神或药王,认为崇拜祀奉这个蛊神或药王,蛊神或药王即可保护他们,可赐与他们财富和权力。所有这些只是幻觉而已。
2、蛊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一种被称为"咒语"的念念有词的表演性仪式和毒药等是蛊毒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蛊其实也是一种法术信仰。对这样一种朴实的观念,它是自觉或非自觉的,它具有行为的倾向,而各种相关倾向的行为都源自相似的目的和状态。对于蛊的行为分类,我提出下列一些初步的几种类型:一类是咒语之蛊。这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形式,蛊妇念动咒语可以控制对方,使对方生疾,甚而有一些蛊妇的言语都具有巫术效应,它是反话,也有一些蛊妇通过由于憎恨而释放出来的力量而造成伤害。如广西南部壮族的龙州、凭祥、靖西、那坡等一带地方的"倍亲、倍呀、倍那"等,就是明显的例子。二类是契约之蛊,各个民族对蛊的称谓各种各样,但仔细分析起来不外乎有一点,在这些蛊之背后,有一点就是与蛊的特殊力量有关,蛊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它只是由那些特殊的人所掌握,这特殊的力量就是隐藏在蛊之背后的药王,掌握了蛊的人似乎要跟药王定下契约,必须经常不断地放蛊害人,以此保持同药王的关系,而药王给予畜蛊者的赏赐就是与之过鬼夫妻生活和财富及权力。这一点同西方学术界有关魔法和巫术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魔法一词不止具有一方面的意义:它既同特殊力量有关,也同用科学术语表示的效用的不明确有关。像蛊一样,魔法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掌握的,它只是由那些特殊的人所掌握,因此,它也不可能为所有的人理解。三是法术之蛊,对这类蛊毒,人们认为多由巫士鬼师掌握,它可以是遗传的,也有经过学习得到,在龙州,天等等地的法术鸡鬼就是此种类型。对于法术之蛊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一定要放出害人,否则会自蛊自身。所有这些法术均是发明人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的,其要义是旨在通过主观幻想的特定行动来影响和支配客观事物。
3、蛊毒应用的逻辑是什么
蛊是一种古代承传下来的黑巫术。作为巫术,它的体系与结构可以划分为"理论巫术"和"伪技艺"两部分。"理论巫术"又叫"伪科学",在于它是一种被歪曲了的自然规律的体系,它的认识体系思维方式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是一套错误的指导行动的准则。所谓"伪技艺",民间通俗的说法叫法术,是由巫术的发明者运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的,它幻想依靠特定的主观行动来影响和支配客观事物的现象。"理论巫术"并不是创造法术者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法则,而是研究者通过探索各种法术的共性,归纳总结出的抽象原理,这些抽象原理的本质是人类某些思维方式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古代科学、技术文明赖以创立的抽象原理。对构成蛊的各种具体法术的研究表明,蛊赖以成立的基础,是基于这样两样种思维方式:一是取象类比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隐藏在蛊信仰的背后,它体现着人类掌握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能用现代的科学思维标准去衡量。科学对类比思维的运用是用已知的或已理解的事例作为基础来说明尚未全知的现象,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个有关说明者的预测,然后使其受到观察性和证实性的检验,以便确定预测是否是正确的,而蛊毒虽然也是以类比为基础,但是将某种特性强制性地转嫁到人或物身上,它不能用科学活动的实验实证标准去衡量,否则只能遭到误解。如在蛊的制作技术中,龙州,那坡,凭祥,靖西一带地方用一窝有三只以上的乳燕,将他们浸入水中,如果其中有抱成一团而的,则被认为是雌雄一对的鸟儿,他们那种至都纠缠在一起的生不分离的情形,跟爱情上的男女恩爱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情形相似,因此,用作蛊,这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是相同原因(或形式)必然会产生相同效果。取象类比思维在原始初民社会中普遍存在,在现代社会里也还存有残余。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还存在有迷信现象及有邪教组织存在于世而没有被淘汰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接触律。其基本概念是认为事物一旦互相接触过,他们之间将一直保留着某种联系,即使他们已相互远离。如云南的僳僳族有一种叫恋药的蛊毒,不论什么鸟若飞伏在地面就的话,在鸟之地,刮取一下些粉末,就成了蛊毒,若给外人食后,就可随你左右。它应用的思维也建立在接触律基础上。
4、什么人养蛊?蛊毒流传的地域主要在哪里?中国的哪些民放养蛊
养蛊的人基本上都是处于贫穷和边缘化了的人群,在这些从事蛊术的人员中,各民族各地区男女老少都有,但以成年女性居多。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清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及张心泰《粤游小志》,清张泓的《滇南新语》等皆记巫蛊多为妇女所作。这些成年女性人们称之为蛊婆,如靖西龙州凭祥则称为"倍呀、信亲、倍那",武鸣、马山、上林一带则称为"姆发",认为这些蛊婆的言语具有巫术效应,但都是反话。一个成年女性无辜被指控畜蛊,其所遭受的迫害是空前残酷的。对这类成年女性的特征,中国及国外的看法是一致的。"传统陈规俗见中的巫婆是独居的成年女性,她不符合男性对女性的正常行为的看法。她过分自信,她不需要爱,也不施舍爱(尽管她可以施巫),她不服侍男人,也不养育儿童,她不关心弱者。她有咒语的力量,并靠它去保护自己和诅咒别人。除此之外,她也许还有其他的更加神秘的但不是取自既定秩序的力量。为了谋生,所有的巫妇都用她们特有的力量去威胁男人的权威,社会秩序取决于符合男性理想的女性行为的妇女。因此,识别出了一个妇女是巫士,那么,不仅是男人们,连女性和儿童也会反对她的"。[10]这些说明,蛊的起源,和母权制社会可能有某种联系。进入父权制以后,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妇女的地位每况愈下,在男人们眼里,妇女是不洁净的,尤其是她们周期性每月出一次血的月经现象,被认为最污秽,跟恐怖又可怕的蛊一样,十分令人畏惧,在这里人们认为妇女是恶毒的,这类妇女无端指控为蛊妇,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独居的成年女性对侵略行径没有正当的发泄途径,放蛊便成了她们惟一的武器,蛊跟蛊婆一样,蛊就是蛊婆,蛊婆就是蛊。
宋代以前蛊广泛流行于全中国,宋代以后,其流行地域逐渐南移并逐渐远离国家统治中心,主要在江南及西南一带流行。
在中国,信仰蛊毒的民族历史上都善于使用毒药,它们是: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黎族、水族、傣族、怒族、白族、纳西族, 彝 族、羌族、高山族、僳僳族、哈尼族、拉祜族、景颇族、普米族和广东、福建一带的部分汉族以及未识别民族摩梭人等共约20个民族。这些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也说明蛊毒的产生,有可能与多毒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对蛊的信仰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族思想文化的传入,蛊的观念也受到冲击,它并不排斥外来的东西,而是吸收了外来蛊信仰中的某些因素。比如,汉人早期的蛊毒十分简单,从汉代以后的蛊毒,人为地给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便是受到来自南方少数民族蛊毒影响所致。
在各民族的民间,很多群众相信蛊毒的真实存在,也甚信仰,蛊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放蛊造成了社会的恐慌和不安定,蛊的恐怖可怕充斥了人们的头脑,因此,对蛊的预防验证渗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甚至演化为风俗习惯(如壮族的交杯酒习俗,其本意就是防坏人放蛊的需要)或生活禁忌(如云南僳僳族地区,外来的客人不能随便去抚摸小孩子的头顶,自己认定是慈祥的抚摸,但他们看来却是放蛊要害人)。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不愿意外出远行经商,原因就是怕遭别人暗算放蛊受损害,这样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经济、思想的发展,应引起严重的注意。
5、养蛊放蛊的目的是什么
蛊及蛊的神奇效用的传说,很多人都深信不疑,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为了自己的福祉,于是就养蛊放蛊,其目的主要是想得到蛊神赐与的财富和权力。放蛊是便于弱者采用的方术,它能加害敌人而又能保护自己。蛊信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些普通民众就利用蛊毒这种文化现象来构筑他们反国家霸权的话语体系和对抗社会不平等的手段。
6、蛊毒致病的原因是什么
蛊毒是一种毒药,放蛊中人,人致病,即是通过用毒药来破坏人体生理机能。虫毒感染而生的蛊病属于中医蛊病范畴。
另有一种现象,那就是由于蛊被人们传得沸沸扬扬,人们对蛊十分恐惧,因此对蛊过度的恐惧也会导致人们生病。美国人类学家沃尔特·B·坎农曾对恐惧如何致人生病做了试验。他认为人在发生恐惧时,身体要被刺激起来应付紧急情况,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机体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糖,并收缩血管,使得肌肉能采取行动。当紧急情况未能为行动所解决或持续时间过长时,休克就会产生。此时血压剧降,心力衰竭,血浆渗入到各种人体组织里,缺少食物和脱水便会造成有害的生理状态。恐蛊症的生理失调过程与坎农的生理试验过程是一样的。
7、破解蛊毒的方法有哪些
很多民族地区把蛊作为致病的病因之一。认为中了蛊,鬼师不能解医药不能治,似乎成了不治之症。其实蛊也可以破解。对于那些确实是中了蛊毒药而引起疾病的人,可以利用草药或者中药进行治疗。对于因恐惧蛊而生病的人,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法来治疗民间常用治疗恐慌蛊症的方法主要有:灵物禁蛊,咒语退蛊和巫术驱蛊等,人们希望通过这种世俗礼仪行为来净化被污染的躯体和世界,从而象征地达致社会秩序和道德的恢复。
8、蛊毒为什么那么神秘
从早期汉人对蛊的解释,可以看出,早期的蛊大都是指各种自然界中未曾经过特殊加工的自然毒虫,但从汉代以后,则被人为地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其神灵观念被引入蛊信仰中,如云南的傣族,湘西的苗族、瑶族都认为蛊是一种药鬼,叫"仆思鬼"或"草鬼"等,而鬼的概念本身就具有阴森恐怖之意,人们认为有蛊人之所以有蛊是因为掌管医药的鬼依附在人的身体而造成,人鬼不分,掌握蛊这种特殊力量的人便是蛊鬼。而蛊之危害甚烈,与鬼魅无异,一般民众都憎恶地把它与鬼魅并列。这使得蛊更为恐怖神秘。
9、蛊毒承传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由于蛊的阴森恐怖,一个人若无端指控畜养有蛊,他要面临被周围众人歧视甚而被处极刑的巨大压力,因此,历史上,蛊毒的承传方式素来十分隐蔽,归纳起来,蛊毒的承传无外乎有三种:
一是师传,即通过秘密的仪式得师傅认可后,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授。这类人一般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患过重病经神保佑而痊愈的人,包括言行异常的精神病,癫痫病患者,身体和智力不健全者,有生理缺陷或畸形体质的人;神经特别敏感易激动而富于幻觉者等。
二是通过灵媒传染得而染上。
三是遗传,即通过世袭和血缘关系传承下来。据这类人说,他们之所以沾上蛊是由于自己或者祖宗不慎得罪了神灵,因此,必须要畜养蛊且不时放蛊害人才能得到神的宽恕。
10、如何消除蛊毒的影响
对蛊的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人类用以解决其成员所觉察到的生存问题的一种手段,各种文化制度诸如亲属与婚姻,政治与经济组织以及宗教一起紧密配合,便形成一体化的文化体系,由于这一体系是适应性的,因此它相当稳定,但是,文化的变迁也确实发生,变迁是所有文化的特点。但变迁的速度与方向,在文化与文化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却有很大的不同。最初的蛊仅是指各种自然界的毒虫,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蛊也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神灵观念的引入,使蛊变得阴森恐怖。中蛊以后的治疗,在早期多数应用巫术的方式--标准的称呼叫"咒禁疗法",在古代(不论中外),咒禁疗法均是医学构成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其地位与运用范围并不因医学理论及其他各种确存实效之医疗技艺的发展而下降或萎缩,随着文化的进步及人类思维的复杂化,超自然的疾病解释与治疗方法--咒禁之术,亦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就中国而言,至少在从汉到唐的历史阶段中,医学体系的科学内容(物理与化学的治疗方法及相关理论)与咒禁疗法是呈平行发展之势的。在以后的发展中,蛊术不断发展更新直至今天,对中蛊后的治疗,虽然也有了先进的医学治疗,但在民间,咒禁治疗还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它所依据的法则基本上跟一千多年前的没有什么改变。
正因为蛊毒具有如此强烈的变迁及其适应性,因此,要消除蛊的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同时应当在后进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对疾病的认识、防御和医治能力。事实表明,"放蛊"之类的习俗之所以会长期保存下来,同这些地区文化卫生事业落后是紧密相关的。愚昧出于无知,事实正是如此。只有加强普及教育,才能改变这种落后面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